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研究:基于提高我国国债宏观经济调控效果的视角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49289
  • 作      者:
    鲍银胜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鲍银胜,安徽枞阳人,1970年10月出生于安徽省望江县,经济学博士,高级会计师。I991年7月毕业于安徽省铜陵财经专科学校(现更名为铜陵学院);1997年6月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11年6月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在省属国有企业、政府机关及金融机构工作14年。2011年12月至2014年3月,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已出版个人专著两部,参著著作一部,参编书籍三部。除本书外,待出版的个人专著主要有:马克思《资本论》与萨缪尔森《经济学》在中国的运用研究、博士后研究报告《中国国民收入分配问题研究》、《鲍银胜公开媒体论中国资本市场(市场篇)》、《鲍银胜公开媒体论中国资本市场(宏观经济及投资策略篇)》。多年来,曾在《国际金融研究》、《投资研究》、《经济问题探索》、《中央财经大学学报》、《中国外汇》、《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等杂志、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研究:基于提高我国国债宏观经济调控效果的视角》重点研究了后金融危机时代提高我国国债宏观经济调控效果所必需的相关对策问题,就研究视角而言,明显地有别于国内外学者前期在国债经济效应、国债宏观调控以及国债管理等方面所做的单纯理论研究,《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研究:基于提高我国国债宏观经济调控效果的视角》认为,国债作为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工具,其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是需要诸多配套条件的,这些配套条件完善与否,直接决定了国债宏观经济调控效果的高低。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当国债流通市场交易双方分别为中央很行与商业银行时,中央银行在流通市场卖出国债,如果商业银行认购国债资金的来源是超额存款准备金,则不会影响货币资金供应总量。如果商业银行是通过压缩贷款的方式认购国债,则会产生货币供应紧缩效应。当中央银行作为买方在国债流通市场买人国债时,如果商业银行卖出国债所获得的资金,作为超额存款准备金存放中央银行,不用于贷款,则不会增加货币供应总量,如果商业银行将卖出国债所获得的资金用于增加贷款,则会产生货币供给扩张效应。
  第二,当国债交易双方分别为央行与社会公众时(文中所说的“社会公众”泛指除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之外的非金融机构或个人),一般而言,中央银行在流通市场卖出国债,会对货币供给产生紧缩效应,中央银行在流通市场买入国债,则会对货币供给产生扩张效应。
  (2)商业银行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社会公众之间参与国债流通所产生的总量货币供给效应。
  在商业银行作为国债流通主体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参与国债流通,其对于货币供应总量的影响,可以分以下两种情况加以分析:
  第一,当一家商业银行运用超额存款准备金买入国债,另一家商业银行将卖出国债所得到的资金用于增加贷款时,会产生货币供给扩张效应。
  第二,当一家商业银行运用超额存款准备金买入国债,另一家商业银行将卖出国债所得到的资金不用于增加贷款,而是仅仅作为超额存款准备金存放于中央银行,则不会对货币供应总量产生影响。
  第三,当一家商业银行以压缩贷款的方式买入国债,另一家商业银行将卖出国债所得到的资金用于增加贷款时,若不考虑贷款增减的时间因素,则不会对货币供应总量产生影响。
  第四,当一家商业银行以压缩贷款的方式买入国债,另一家商业银行将卖出国债所得到的资金,作为超额存款准备金存人中央银行,则会对货币供应总量产生收缩效应。
  第五,当国债流通双方是商业银行与社会公众时,商业银行向社会公众卖出国债,如果商业银行将卖出国债所获得的资金不用于增加贷款,而是仅仅作为超额存款准备金存放于中央银行,则会产生货币供给收缩效应;如果商业银行将卖出国债所获得的资金用于增加贷款,则不会产生货币供给收缩效应,其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中性的。
  第六,当国债流通双方是商业银行与社会公众时,如果商业银行是通过压缩贷款的方式向社会公众认购国债,则不会产生货币供给扩张效应;如果商业银行运用超额存款准备金认购国债,则会产生货币供给扩张效应。
  (3)社会公众之间进行国债流通所产生的货币资金供给效应。
  一般而言,由于社会公众不是金融机构,不具有货币创造的能力,因此,当国债流通在社会公众之间进行时,只会产生国债与货币资金在不同社会公众之间的转换,而不会对货币供应总量产生影响。
  2.国债流通的结构性货币资金供给效应
  理论上而言,在一定期限内,国债流通会改变货币资金在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供给结构,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社会公众等国债流通参与主体而言,国债在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流通,都可以产生结构性货币资金供给效应。
  (1)当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社会公众在国债流通市场进行国债交易时,中央银行从流通市场买入国债,无疑增加了社会公众或商业银行的货币资金供给;反之,当中央银行在流通市场卖出国债时,则减少了社会公众或商业银行的货币资金供给。
  (2)当商业银行之间在国债流通市场进行国债交易时,会改变商业银行之间的货币资金供给结构,理论上而言,卖出国债的商业银行获得增量货币资金供给,而买入国债的商业银行则减少了货币资金供给。
  (3)当社会公众与商业银行之间在国债流通市场进行国债交易时,会改变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之间的货币资金供给结构,理论上而言,国债卖出方增加了货币资金供给,国债买入方减少了货币资金供给。
  (4)当社会公众之间在国债流通市场进行国债交易时,会改变社会公众之间的货币资金供给结构,理论上而言,国债卖出方增加了货币资金供给,国债买入方减少了货币资金供给。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理论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理论意义
第二节 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及观点创新
一、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二、观点创新及相关说明

第二章 国债理论文献综述及评价
第一节 部分西方学者国债理论综述及评价
一、凯恩斯主义之前国债理论观点综述
二、凯恩斯主义的国债观点
三、供给学派的国债观点
四、布坎南的国债观点
五、以巴罗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的国债观点
六、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关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债理论的创新
第二节 国内学者关于国债研究观点综述
一、关于国债经济效应理论的研究观点
二、关于国债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观点
三、关于国债与宏观调控的研究观点
四、关于国债管理和国债市场的研究观点
五、关于我国国债是否存在“挤出效应”的研究观点

第三章 国债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国债财政效应
一、筹集财政资金效应
二、国民收入分配调节效应
第二节 国债货币经济效应
一、国债货币资金供给效应
二、国债的利率效应

第四章 国债与宏观经济调控
第一节 宏观经济调控的内涵和类型
一、宏观经济调控的内涵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类型
第二节 国债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运用
一、国债在财政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运用
二、国债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运用
三、国债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型宏观调控模式下的运用

第五章 我国运用国债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历程概述
一、1979~1981年“计划式”宏观经济调控
二、1985~1986年“双紧式”宏观调控
三、1989~1990年“硬着陆式”的宏观调控
四、1993~1995年“软着陆式”的宏观调控
五、1998~2004年“扩张型”宏观调控
六、2004~2008年上半年,“稳中从紧”的宏观调控
七、2008年下半年以后实施“积极扩张型”的宏观调控
……
第六章 提高我国国债宏观经济调控效果所必需的制度设计
第七章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与国债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运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