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移动的力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21233357
  • 作      者:
    吕廷杰,李易,周军编著
  • 出 版 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乔布斯,重新定义了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重新定义了人类生产力。
  
  海报:
  
  

展开
作者简介

   吕廷杰,教授,博导。1978年-1985年先后在北京邮电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和管理工程系攻读大学本科和硕士学位。1989-1991年、1996-1997年在日本京都大学公派留学,获应用系统工程博士学位。1994年在美国AT&T工商管理学校和贝尔实验室学习进修。现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助理、经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其担任的社会职务包括但不限于教育部电子商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科技委委员、工信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通信专委会主任、中国通信学会管理专委会主任、国际电信协会(ITS)常务理事、清华大学国家管理学研究基地研究员。


  李易,传统行业与移动互联网跨界整合的实验者、投资者以及布道者。现任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上海移动互联网应用促进中心主任、创业公社联合创始人兼执行社长。因其研究及实践成果,常年受邀在各大高校、央企、地方国企、跨国公司、政府职能部门授课及顾问。其担任的社会职务包括但不限于工信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中国电信集团旗下A股上市公司号百控股(600640)独立董事、香港上市公司伟仕控股(00856)独立董事、新加坡上市公司佳杰科技(ECSH)独立董事、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第六届委员、联合国训练研究所上海培训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电信集团创新孵化项目评审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特聘教授、北京邮电大学MBA特聘导师、清华创业创新领导力课程客座导师、北大汇丰商学院电子商务与移动互联网总裁班总顾问、上海东方讲坛特聘讲师、上海智慧城市大讲坛特聘讲师。曾获2010年度中国信息产业十大新锐人物称号。


  周军,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科技和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产业实践者与投资研究人。现任东方证券研究所研究主管,TMT首席分析师。曾任中国电信集团研究院(上海)产品与市场研究学科带头人,致力于多项重大运营商互联网转型业务的研发。从事投资研究以来,因其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和出色的投资价值挖掘能力,于2009年-2013年连续获得中国资本市场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水晶球最佳分析师、第一财经最佳分析师、金牛分析师等荣誉称号。曾与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苏新宁教授等合作出版学术专著《数据挖掘技术》一书。

展开
内容介绍

   自乔布斯重新定义移动互联网之后,“移动改变生活”就在人类社会渐渐从理想照进现实。但是,“移动改变生活”就代表移动互联网的最高境界了吗?本书几位作者以突破性的视角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们坚定不移地预测:当前的移动互联网只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未来十年,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力量,移动互联网将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的生产力,同时,作为一种颠覆性的力量,移动互联网还将重新定义人类生产力。
  《移动生产力丛书:移动的力量》围绕移动生产力的四大要素、三大背景、三大特征、三大先进性和三大技术驱动,未来劳动者、管理者和政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中国“弯道超车”的重大历史机遇等关键问题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读者将在一行行充满“科技+人文”情怀的文字中看到一幅幅“现实+想象”的生动画面,特别适合政府官员、传统行业管理层、决策层阅读及学习。

展开
精彩书评

  《移动的力量》以全球化的视野勾勒出了移动生产力这一革命性生产力形态的发展体系结构,内容全面、资料丰富、条理清晰、分析客观,为读者提供了兼具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知识和见解,我个人认为值得一读。

  ——邬贺铨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国务院物联网领导小组组长


  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新技术正在驱动并主导着人类世界的未来,如果允许我套用一句这本著作中的话来说,那就是,移动互联网重新定义了人类生产力。
  我个人认为,这部著作值得被广泛认可,我甚至向李易先生建议,是否可以考虑面向德国读者推出德文版《移动的力量》,我个人也希望它能够成为畅销书以便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移动的力量”。
  ——克里斯托夫·梅内尔  德国国家科学和工程院院士 德国哈索·普拉特纳研究院院长

 

      《移动生产力》丛书第一本《移动的力量》一书,从全新的角度提出了“移动生产力”这一创新概念,并通过丰富的案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地描述了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变革,详细分析了这种变革带给政府与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所以,我认为,《移动的力量》一书无论对于产业实践者还是政府和公共服务机构,都具有非同一般的参考价值。

      ——田溯宁  中国宽带产业基金董事长


  纵观世界发展历程,谁抓住了科技革命的机遇,谁就将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皆是如此。如今在移动互联网大潮袭来之时,传统企业应该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移动生产力?《移动的力量》或许能够告诉你答案。这本书立意高远、观点鲜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翔实、视野广泛,传统行业的企业家们完全可以把它当做一本启蒙教
  科书来读。
  ——奚国华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董事长

 

      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桌面互联网,近五十年来,桌面互联网已经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与工作。终端技术、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协同发展则共同催生了移动互联网,未来,移动互联网还将给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哪些改变?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我想,大家一定会在《移动的力量》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王晓初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董事长

 

近半个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从20 世纪60年代的大型计算机、70 年代的小型计算机、80年代的个人电脑乃至90 年代的互联网,每一步里程碑式的发展都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如今,移动互联网担负起领衔人类文明进化的伟大角色,而这本《移动的力量》用翔实的例证与系统的论证向读者诠释人类必须直面的机遇与挑战。

      ——常小兵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什么是现代服务业?看完这本《移动的力量》,本人又有了一个新的视角:传统服务业+移动互联网=现代服务业。

  ——周禹鹏  上海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会长


  纵观全球,移动互联网在消费层级已造就了无数创富神话,接下来,移动互联网势必将在生产层级创造更大的财富。这就是《移动生产力》丛书第一部《移动的力量》给我带来的新视角和大视野,希望中国的广大投资人也能开卷有益!
  ——潘鑫军  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移动互联网已经改变生活,但是,其更大的价值才刚刚显露出来。移动金融、移动健康、移动教育、移动办公、移动制造等不一而足,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形态——“移动的力量”正在发挥其突出作用。这本《移动的力量》以全新的视野和丰富的实践重塑了我们对移动互
  联网的认知,一定会唤起全社会各行各业投身其中的巨大热情。
  ——陈金桥  工信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尽管这只是《移动生产力》丛书的第一部,但是我已经深刻感受到了“移动的力量”。透过《移动的力量》,我也感受到了吕廷杰教授、李易秘书长、周军博士等丛书编委们的立意高远。正所谓“君子如兰”,做学问就得像兰花一样耐得住寂寞,宁静致远、不落俗囿。我迫不及待地期盼着一波又一波的“移动的力量”。
  ——余承东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华为终端有限公司董事长


  毋庸置疑,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消费经济体,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移动生产力》丛书的推出代表着我们中国人在互联网理论体系建设上达到了一个全新高度。透过《移动的力量》,我本人受益匪浅,接下来,我也会向我的同事们及合作伙伴们推荐,希望他们也能够从中受益。
  ——曾学忠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执行副总裁


  最近,我和我的同事们?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面对移动互联网大潮,广电行业如何借助移动互联网重新解放生产力?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算是有了一点点头绪。因此,我和我的同事们更加期待《移动生产力》丛书广电专著的出版。
  ——张惠建  广东广播电视台台长

 

今天,移动互联网已经让我们易获天下知识、迅闻天下大事、乐淘天下良品、广交天下朋友;明天,我相信,移动互联网作为革命性的生产力一定能够变革生产方式、提高管理效率、推动经济发展、引领社会进步、创造世界未来、共建美好生活。衷心祝贺《移动生产力》丛书第一部著作《移动的力量》的出版,满怀期待移动生产力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经济时代的强大动力。

      ——王根祥 联合国工发组织上海国际工业和信息技术促进中心主任

展开
精彩书摘
  3.2.7人工智能机器性能的提升,一方面依靠机器处理逻辑计算能力的提高,即硬件的升级;另一方面依靠机器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即软件的优化。
  目前大部分工业机器人已可以实现代替大部分手工劳动的功能,甚至在很多方面超过了人类,但在像人类一样思考问题方面还是目前计算机的欠缺。以机器学习等方法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未来提升机器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机器生产的效率。
  人工智能概念最早由约翰·麦卡锡在1956年的达特矛斯会议上提出。从那以后,研究者们发展了众多理论和原理,人工智能的概念也随之扩展。当计算机出现后,人类开始真正有了一个可以模拟人类思维的工具。1997年5月,IBM公司的“深蓝”计算机击败了人类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这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一个完美表现。
  人工智能在计算机上实现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一种是采用传统的编程技术,使系统呈现智能的效果,而不考虑所用方法是否与人或动物机体所用的方法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工程学方法,它已在一些领域内作出了成果,如文字识别、计算机下棋等。另一种是模拟法,它的实现方法和人类或生物机体所用的方法相同或相类似。遗传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均属后一类型。遗传算法模拟人类或生物的遗传.进化机制,人工神经网络则是模拟人类或动物大脑中神经细胞的活动方式。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通过算法使得机器能从大量历史数据中学习规律,从而对新的样本做智能识别或对未来做预测。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机器学习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次浪潮: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
  20世纪80年代末期,用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反向传播算法的发明,给机器学习带来了希望,掀起了基于统计模型的机器学习热潮,这个热潮一直持续到今天。人们发现,利用反向传播算法可以让一个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从大量训练样本中学习出统计规律,从而对未知事件做预测。这种基于统计的机器学习方法比起过去基于人工规则的系统,在很多方面显示出优越性。这时的人工神经网络就是一种只含有一层隐层节点的浅层模型。
  20世纪90年代,各种各样的浅层机器学习模型相继被提出,比如支撑向量机、Boosting、最大熵方法等。2000年以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对大数据的智能化分析和预测提出了巨大需求,浅层学习模型在互联网应用上获得了巨大成功。最成功的应用包括搜索广告系统(比如Google的AdWords)的广告点击率cTR预估、网页搜索排序(例如雅虎和微软的搜索引擎)、垃圾邮件过滤系统、基于内容的推荐系统等。
  2006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机器学习领域泰斗一~GeoffreyHinton和他的学生RuslanSalakhutdino'~r在学术刊物《科学》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开启了深度学习在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浪潮。这篇文章有两个主要的信息:①很多隐层的人工神经网络具有优异的特征学习能力,学习得到的特征对数据有更本质的刻画,从而有利于可视化或分类;⑦深度神经网络在训练上的难度,可以通过“逐层初始化”来有效克服,在这篇文章中,逐层初始化是通过无监督学习实现的。
  自2006年以来,深度学习在学术界持续升温。斯坦福大学、纽约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等成为研究深度学习的重镇。2010年,美国国防部DARPA首次资助深度学习项目,参与方有斯坦福大学、纽……P108-109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再平衡-从消费到生产
1.1 生产层级的变革正在发生
1.1.1 引子:Yammer 的野心
1.1.2 概念一:GE 在美国推动"工业互联网"
1.1.3 概念二: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
1.1.4 概念三:田溯宁在中国倡导的"产业互联网"
1.1.5 层出不穷的新概念背后是移动互联网向生产层级的渗透
1.2 如何看待这个变化--由消费到生产的再平衡
1.2.1 历史上的几次技术变革浪潮--从生产到消费的平衡
1.2.2 移动互联网--始于消费,但终将回归生产
1.3 再平衡背后的逻辑--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需要
1.3.1 创新是劳动生产率进步的关键
1.3.2 前两次工业革命
1.3.3 信息和桌面互联网革命
1.4 再平衡的意义和影响
1.4.1 移动互联网在消费层级的兴起已部分重构了社会
1.4.2 移动互联网向生产层级的再平衡将彻底重构社会
第二章 革命性的生产力-移动生产力
2.1 移动生产力的定义
2.1.1 三大背景
2.1.2 三大特征
2.1.3 三大先进性
2.2 移动生产力四要素
2.2.1 任何状态中的人
2.2.2 形形色色的智能机器
2.2.3 基于大数据的管理
2.2.4 无处不在的网络
第三章 移动生产力的三大技术驱动
3.1 终端技术
3.1.1 处理器
3.1.2 传感器
3.1.3 无线充电
3.1.4 新材料
3.1.5 新能源
3.1.6 增材制造
3.2 软件技术
3.2.1 云计算和雾计算
3.2.2 大数据
3.2.3 生物特征识别
3.2.4 增强现实
3.2.5 人机交互
3.2.6 人工智能
3.2.7 量子计算
3.3 网络技术
3.3.1 第四代和第五代通信技术
3.3.2 工业无线技术
3.3.3 近场通信
3.3.4 低功耗蓝牙
3.3.5 ZigBee
3.3.6 量子通信
第四章 劳动者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4.1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已渐行渐远
4.1.1 移动互联网正在解放劳动者
4.1.2 劳动者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
4.1.3 大数据分析将成为劳动者的基本技能
4.2 集中化大生产模式正在被打破
4.2.1 自由决定劳动时间和场所
4.2.2 自由决定生产工具
4.2.3 工作和生活的边界被打破
第五章 企业组织管理正在遭遇重大变革
5.1 现行的考核机制将不再适用
5.2 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必将重建
5.3 企业的信息和数据安全面临新的挑战
5.4 企业的组织结构面临重建
第六章 越来越智能化的机器
6.1 终端及软件技术的进步使得单设备智能化成为现实
6.2 联网后的智能化设备实现了协同工作
6.3 大数据推动了真正意义上的机器智能化
第七章  大数据决定了政府和企业的智商
7.1 大数据概述
7.1.1 大数据的兴起
7.1.2 大数据的概念及特征
7.2 大数据,大时代
7.2.1 物联网带来了数据的爆发
7.2.2 云计算实现了大数据的技术基础
7.2.3 新的数据处理技术使大数据实时分析成为现实
7.3 大数据的价值
7.3.1 大数据助力行政管理
7.3.2 大数据提高生产效率
7.3.3 大数据变革传统经营方式
第八章  中国正在超越
8.1 移动互联网助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
8.1.1 经济结构不适应劳动力人口结构变化
8.1.2 投资刺激经济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
8.1.3 下一波经济增长将由技术进步带动
8.2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有超越的底气
8.2.1 与世界同步的基础网络
8.2.2 高度普及的智能终端
8.2.3 全球领先的互联网应用
8.3 可持续增长的巨大空间
8.3.1 国民经济发展为移动互联网提供应用空间
8.3.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移动互联网 与传统产业结合
8.3.3 深化改革释放更大的应用空间
8.4 中国必将超越
结语
致谢
名词解释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