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上古商业传说与
齐鲁商贾的起源
中国古有士、农、工、商所谓“四民”的划分,而事实上,商人的出现与商品经济的产生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他们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大分工的出现,使得劳动产品的交换成为可能,由此产生了最初级的带有偶然性的直接物物交换活动,后来逐渐发展为经常性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行为,由此商品经济诞生了。它一旦形成,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承担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一、史前时期的商业传说
我国关于商业传说的年代可以远溯到三代之前。《周易·系辞下》即有记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里的“日中为市”就是史前时期集市形态的反映,它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人们把“日行正中”作为集市交易的时间标志,互市所需,调剂余缺,解决了先民生产和生活用品的剩余和不足。神农之后,黄帝、尧、舜前后相继,教民变通,“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①。此时的商业活动的范围大大地扩展开来,交通运输工具变得相对便捷,舟车相济,水陆并进,能够从事长途贩运等交易活动,商品交换的规模大大加强。
到了大禹时代,随着军事民主制部落联盟政权的成熟,原始社会共同体内部的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各氏族部落间的联系得到了空前加强。史载大禹曾会盟诸侯,娶妻涂山。在这种背景下,因地理环境差异、出产物品不同的各氏族部落之间就有可能更加频繁、便捷地交换各自所需。《尚书·皋陶谟》即记载:“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燕民乃粒,万邦作义。”“懋”通贸,“化”是古货字。意思是说,禹和后稷一起,教民播种百谷,给人民提供粮食,由于粮食较为紧缺,就发展贸易往来以互通有无,这样人民才得以安居乐业,各邦国才得以治理。不仅如此,禹夏部落的政权组织形态比较完善,形成一套专负其责的职能部门。《尚书·大禹谟》云:“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这里是说要改进金、木、水、火、土、谷六个职能部门,即“六府”的工作,要自正其身(“正德”)以率万民、利民之用(“利用”)以殖财富、丰衣足食(“厚生”)以养百姓,此为“三事”,加上“六府”,总为“九功”。要使“九功”发挥最大程度、最好的作用,使人民得到最大化、最多的利益。其中的“利民”,具体说来就是:“利用者,工作什器,商通货财之类,所以利民之用也。”①主要是关乎民生的工商业活动。
《淮南子》对上古时期的商业传说也进行过理想化的描述。如《淮南子·览冥训》记载黄帝时“道不拾遗,市不豫贾,城郭不关,邑无盗贼,鄙旅之人相让以财”,描绘出上古圣王统治时期民风淳朴的社会升平景象,这里的“市不豫贾”是指不哄抬物价,不干涉市场交易的秩序。《淮南子·齐俗训》云:“尧之治天下也……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地宜其事,事宜其械,械宜其用,用宜其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