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跨越二千年的苏丹中国关系探源求实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326873
  • 作      者:
    (苏丹)加法尔·卡拉尔·艾哈迈德著
  • 出 版 社 :
    时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加法尔·卡拉尔·艾哈迈德(Gaafar Karar Ahmed),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兼职教授,北京大学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成员,南京大学民族研究所客座教授,苏丹学研究中心(喀土穆)成员,卡塔尔外交部亚洲事务高级专家,曾任苏丹外交部负责中国事务的公使衔参赞。对阿中关系多有研究,已出版多部专著:《中国沙特阿拉伯关系》、《苏丹共产党与苏丹南部问题》、《中国能源工业与中阿关系》、《五十年的友谊——中国也门关系》、《中国阿曼关系史》等。此外还发表关于阿中关系的历史及现状的学术论文40余篇,内容涵盖包括能源在内的阿中关系各个领域,参加过中国多个高校、阿拉伯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五十余次研讨会。
  
  史月,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讲师。在《阿拉伯世界研究》、《外国文学动态》、《外国文学研究论丛》、《阿拉伯学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他者化”:东方文艺创作的误区》,承担部分章节写作任务,已结项。参加教育部重大项目《东方国别文学比较研究》子课题《中国文学与阿拉伯文学比较研究》,承担部分章节撰写,2011年1月出版。参加《东方民间文学教程》中《阿拉伯民间文学》部分内容撰写,将于近期出版。
展开
内容介绍
  加法尔·卡拉尔·艾哈迈德(Gaafar Karar Ahmed)博士来自苏丹,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的兼职教授,他对阿拉伯世界与中国的友好往来多有研究,已经发表了阿中关系的历史及现状的学术论文40余篇,《跨越二千年的苏丹中国关系探源求实》就是他在阿中关系研究领域的又一新作。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译丛:跨越二千年的苏丹中国关系探源求实》以时间为序对苏丹与中国的关系进行梳理,系统介绍了自西汉以来直至1989年6月期间,苏丹与中国往来的关系史,不仅时间跨度大,而且涵盖内容也十分广泛,论述了两国自民间至官方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领域的友好往来。加法尔博士不仅以中国古籍为论据,而且也以其前外交官身份之便查阅了大量外交档案并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译丛:跨越二千年的苏丹中国关系探源求实》中呈现给读者,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包括一些首次解密的历史文件,这些丰富翔实的史料为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勾勒出了一幅全景。
  苏丹与中国的友好关系源远流长,绵亘千年,以两国的友好关系及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为范例,不仅是对两国关系的反思和经验总结,也将为未来的平稳发展提供借鉴,这正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译丛:跨越二千年的苏丹中国关系探源求实》的意义所在。
展开
精彩书摘
  尽管能证明在基督教王国统治时期中国与苏丹存在直接关系的证据少之又少,但仍然可以确信的是,两国之间直接往来的情况应该在公元8世纪中期杜环前往苏丹游历时就已经有了记载。
  杜环是一名中国军官,于公元751年6月在中国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怛罗斯战役中被俘。他在阿巴斯朝的大地上销声匿迹,12年后又在中国出现,并编撰了《经行记》一书,此书大部分已经散佚,只在其族叔杜佑编写的通典中还保留了一部分,他在书中提到了一个名叫摩邻国的地方,穿越了广阔的沙漠后,他到达此地发现,“其人黑,其俗犷”。根据他所述,他在前往摩邻国时穿过了一片山区,那里的人们信仰多种宗教,如大秦法、大食法、寻寻法。①这个地方应该离海边不远,因为那里“马食干鱼、人餐鹘莽”,鹘莽应该指的就是椰枣。那里的气候并不算好,“少米麦,无草木,瘴疠特甚”,②夏德③引证马端临④的话时认为:诸国陆行所经之处的人们是同一血缘。①
  在红海地区的所有港口中并未发现杜环提过的摩邻国这个地方,甚至是在埃及或者厄立特里亚附近的海滨地区也都没有这样一处所在,如果他的原著没有散佚的话,今天也许还能找到更多关于此地的信息。夏德在他的著作《中国与罗马东边地》一书中说过,杜环经过的沙漠一定就是西奈沙漠或者西奈半岛。也许杜环在书中提到的其疆域延伸至红海西岸的地区指的就是埃及东海岸的港口,据夏德所述,那里比非洲内陆地区更有可能以鱼干给马匹喂食。他还提到,埃及的红海海滨以盛产鱼类和椰枣闻名,那里如同埃及其他地方一样,以这些为主要食物。②
  菲利普·斯诺在他的作品中认为杜环很可能到达过古代阿克苏姆王国的海滨,也即是今天被称为厄立特里亚的地方,他认为,这是对杜环所说的多宗教混杂状况的最好解释。③
  斯诺对杜环的厄立特里亚之行的目的表示疑问。他试图解释杜环为何前往此地时这样说道:“根据《巴克特条约》,④信奉基督教的努比亚国王派遣使团前往觐见阿巴斯朝的哈里发,在公元759年一公元760年,巴格达的哈里发派遣使团护送努比亚的埃米尔返回他在北非栋古拉(Dongola)①的王国,也许杜环以随从的身份在使者之列。”作为哈里发的附庸,努比亚人长期以来一直跃跃欲试,试图反抗巴格达的哈里发政权,而哈里发政权特意选派一位中国人作为随从前往,也许正是为了起到某种威慑作用,以显示阿拉伯人统治疆域之广阔。②
  菲利普·斯诺试图明确杜环在红海海岸究竟去过哪些地方,对于任何一个了解红海地区地理、文化的苏丹人或非洲人而言,他的猜测比夏德的更接近事实,因为夏德认为杜环到过红海的东部或者西岸,显然,他圈定的范围太过广泛,他还认为杜环到过的港口有可能就是埃及的某个港口。然而根据杜环所描述的历史、地理及文化情况来看,杜环去过的应该是苏丹东部滨海的贝扎地区,而他所说的、也就是夏德认定的埃及港口很有可能是东苏丹的巴迪(Badi)③或者阿宜宰布的某个港口。尽管菲利普·斯诺在谈及苏丹贝扎部落时几乎就要提到这个地区,但他却并不认为杜环到过苏丹,而是认为他所抵达的是厄立特里亚,其依据就是杜环关于该地宗教混杂的说法。但苏丹红海的海岸的贝扎地区同样也是宗教混杂,那里的人们崇拜伊斯兰教、基督教以及古代麦罗埃的偶像。
  ……
展开
目录
致谢
前言

第一章 麦罗埃时期-20世纪初的苏丹与中国关系
第一节 伊斯兰教之前苏丹与中国的关系
第二节 唐朝(公元618-907年)中国与苏丹的关系——杜环的苏丹之游
第三节 在苏丹的考古发现以及唐宋元明清时期两国关系的各种证据
第四节 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与苏丹马赫迪运动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19世纪及20世纪初苏丹与中国的贸易活动——苏丹商人穆罕默德·哈只·阿里的贡献

第二章 苏丹与中国关系:1955年4月-1969年5月
第一节 苏丹与中国关系:1955年4月-1958年11月
第二节 苏丹与中国关系:1958年11月-1964年10月末
第三节 苏丹与中国关系:1964年11月初-1969年5月
第四节 民间外交在两国关系中的积极作用

第三章 苏丹与中国关系:1969年5月-1985年4月
第一节 苏丹与中国关系:1969年5月-1971年6月
第二节 苏丹与中国关系:1971年7月-1976年7月
第三节 苏丹与中国关系:1977年6月-1985年4月
第四节 对1969年-1985年中国向苏丹提供经济、技术援助本质的基本评价

第四章 1985年4月-1989年6月期间的苏丹与中国关系
第一节 1985年4月-1986年4月过渡政府时期的两国关系
第二节 1986年4月-1989年6月苏丹第三次民主时期的两国关系
结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