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权利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9559794
  • 作      者:
    程燎原,王人博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新民说:权利论》看点:
  1.本书为国内最早提出“法治论”和“依法治国论”的名著,初版于1989年,再版于1997年,现经过重要修订和增订后,于2014年11月推出最新版。
  2.二十多年后,再次出版两书的最新增订版,一方面在于两书代表了两位作者在那个年代的真实的思考,而且两书分别在1989年和1993年出版,散发出明亮的光芒,因为当时中国新时代的法治进程刚走入黎明阶段,尚是一片幽暗,该书适时而出,成为指引航向的路灯。二十多年已逝,到了中国法治的正午时分,依然一版再版,作为法学入门的读物,它的价值(于法治与权利的启蒙和奠基作用)仍不可小窥。另一方面,对两书所阐述的基本观点,作者至今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修正。甚至可以说,作者更加坚持两书所确证的信念和立场。而那些基本观点,即使是在当下,也远未过时。
  3.八十年代中后期,当时还是青年学者的王人博与程燎原一起,把主要精力投放到了法治问题上。这一选择既缘于他们专业上共有的激情与涌动,也带有对历史与现实的某种反思,而反思的契机则来自于一个景物所形成的心理震颤。在当时他们任职的西南政法大学所在地重庆市,有一个叫沙坪坝公园的地方,公园的一角有一大片墓地,野草丛生中的坟冢和墓碑已经残缺破败,但墓碑上刻写的红字依稀可辨:这里埋葬的不是老人,而是一些十七八岁的孩子,他们是在文革武斗中死去的。这些孩子共享一个名称:“红卫兵”,共有一个归宿便是这“红卫兵墓”。墓碑上都刻有“为捍卫×××的革命路线洒尽最后一滴血”的字样,他们倒下的时候是英雄,死后却成了真正的葬品。他们用自己荒谬的死嘲弄了历史的荒谬。他们躺在那里为了证明一点:中国不仅需要安顿社会的法制,更渴求一个立于法治之基的社会。由此,两位作者以幸存者的身份并带着青春的热情向法治发出吁求,要为一个文明社会的立基而提灯夜寻。

展开
作者简介

  王人博, 著名宪法学家,曾任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现代法学》和《西南政法大学学报》主编,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政法论坛》主编。代表著作有:《法治论》(与程燎原合著)、《权利论》(与程燎原合著)、《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宪政的中国之道》、《法的中国性》及《孤独的敏感者》等。

  程燎原,著名法理学家,曾任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现任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代表著作有:《法治论》、《权利论》、《从法制到法治》、《清末法政人的世界》、《中国法治政体问题初探》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二十多年前出版的《法治论》(1989)和《权利论》(《法治论》姊妹篇,原名为《赢得神圣:权利及其救济通论》)两书,是国内最早提出“法治论”和“依法治国论”的名著,堪称法学界的一块耀眼的路标。对两书所阐述的基本观点,作者至今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修正。甚至可以说,作者更加坚持两书所确证的信念和立场。而那些基本观点,即使是在当下,也远未过时。
  此次修订两书,一是订正了讹误之处;二是尽可能将书中所引汉译本著作按当下通行本予以引证和注释,对中国文献的引证和注释,亦依此例处理;三是书名变动,《新民说:权利论》一书,第1版书名为《赢得神圣——权利及其救济通论》(1993年),此次修订版,更名为《权利论》;四是《法治论》增加了一章——余论:中国法治思想的“突破”;最后,《权利论》增加了“代第3版后记”。
  《法治论》主要从汉语文献中阅读了从亚里士多德到西塞罗、卢梭、孟德斯鸠、哈灵顿、洛克、杰弗逊、潘恩等人有关法治的学说;厘清了法治概念,区分了法治的实体价值与形式价值;阐释了法治与权力、法治与自由、法治与权利的关系;勾画了英、美、法等国的不同法治式样;对中国自1949年至1980年代末近40年的法制实践并运用法治作为量度的尺码,确立了中国法治理论的大致框架,是中国法治理论最初的系统研究。
  《新民说:权利论》一书,为《法治论》的姊妹篇,将《法治论》里的论题从中释出加以拓展研究,把关涉每个个体的权利问题从“宪法/法律性”视角转换成一种“社会性“的书写路径,着重讨论了社会中的权利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三、权利的另一种界说
  有人曾说过,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思想家。这话倘若用在权利问题上也可以说,有多少个思想家就有多少种权利学说。这种差别,一方面来自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不同价值观;另一方面也来自不同的社会实践过程。马克思曾指出:“无产阶级的第一批政党,以及它们的理论代表都是站在法学的权利之上的。”无产阶级并非从人的良知和善性出发,而是从人所处的物质条件和环境去看待权利问题的。
  (一)意志·利益·行为:权利的三要素
  尽管人们对权利的概念存有多种殊见,但透过权利现象可发现构成权利的各个要素或细胞。在这些要素中,最重要的有:意志、利益和行为。权利实质上就是意志、利益和行为的有机组合体。
  权利不是游离于主体而独立存在的一个实体范畴。当我们说权利的时候,表达的是“人的权利”。权利首先具有人的主观意志性。人的意志是自由的。黑格尔说:“自由是意志的根本规定,正如重量是物体的根本规定一样。”意志是自由的精神载体,意志具有自由的属性,二者是同一个精神范畴内本体与属性的关系。意志不是任性,它首先意味着自我限制。“其实不希求任何事物,所以就不是什么意志。意志所希求的特殊物,就是一种限制,因为意志要成为意志,就得一般地限制自己。意志希求某事物,这就是界限、否定。”自由意志是一种自我限制性的希求,这是其一。其二,自由意志是决定。“不作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作出决定。踌躇不决的原因也可能在于性情优柔。具有这种性情的人知道,如果作出规定,自己就与有限性结缘,就给自己设定界限而放弃丁无限性。但是他又不想放弃他所企求的整体。诸如此类的性情不论怎样优美,总是一种死的心情……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权利是什么
一、 权利:历史上的不同界说
二、 权利:当代中国法学的一个热门话题
三、 权利的另一种界说
第二章 人的主体性:权利的一个基点
一、 “自由自觉活动”:权利的内在性
二、 需要•利益•选择•权利
三、 个体与社会: 权利关系的实质构成
第三章 并非灰色的回忆:权利的历史
一、 西方社会权利的始点:古希腊、古罗马人的权利
二、18—19世纪:从自然权利到个人本位的权利
三、20世纪:是权利的个人本位还是权利的社会本位
四、 历史的遗产:中国古代社会的权利
五、 辉煌与曲折:中国现代社会的权利发展
第四章 权利•正义
一、 承认权利的正义
二、 分配权利的正义
三、 保护权利的正义
四、 权利正义与法律正义
第五章 权利•国家•权力•民主
一、 政治解放: 从“非人” 到“人”
二、 确认和保障权利: 国家的义务
三、 权利与权力
四、 权利与民主
第六章 权利的法律界限
一、 权利的相对性
二、 权利的界标: 内部限制和外部限制
三、 权利界限与价值选择
四、 “法不禁止即自由”
第七章 权利市场与权利交易:权利的经济问题
一、 权利是一种商品吗?
二、 权利市场: 权利交易及其交易成本
三、 效益权利观
四、 一点余论
第八章 权利背后的神秘力量:权利文化
一、 一个简单的界说
二、 权利系统背后的无形力量
三、 权利文化的变迁
四、 “权利人”的造就
第九章 法律与社会:权利本位论
一、 权利本位: 论争的一个焦点
二、 法律本位论争的“功”与“过”
三、 一种新的思考: 社会的“权利本位论”
第十章 从理想到现实:权利的三种形态
一、 应有权利:本质•价值•原则
二、 法定权利:权利的法律化与制度化
三、 现实权利:权利的最终归宿
四、 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权利推定
第十一章 救济:权利实现的程序化机制
一、 冲突:权利需要救济
二、 救济的含义与方法
三、 “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
第十二章 权利的脊梁:宪法救济
一、 来自最高法律性的宪法救济
二、 宪法救济制度的形成及其模式
三、 期待中的中国宪法救济制度
第十三章 主导性的权利救济:诉讼机制
一、 实体权利与诉讼法
二、 诉讼救济的价值基础: 诉讼正义
三、 诉讼救济的制度机制
第十四章 辅助性的权利救济:诉讼外解决方法
一、 诉讼外解决方法: 权利救济的辅助性工具
二、 寻求诉讼外解决: 世界性的潮流与趋势
三、 从权利救济看“东方经验”
结 语 未完的路
代第三版后记 权利理论研究的“再出发”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