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实证分析与提升路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550205
  • 作      者:
    张连刚著
  • 出 版 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张连刚,1977年5月生,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9月起在西南财经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2008年硕博连读,2011年7月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承担市场调查与预测、经济学原理、统计学、市场营销等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目前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满意度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和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各l项,主持完成2项省级课题,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211”工程三期特色研究项目、四川省发改委重大招标项日共计6项,参编教材2本,在《中国农村经济》、《商业经济与管理》、《林业科学》、《林业经济问题》、《西北林学院学报》等中文核心期刊独著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其中2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贸易经济》期刊全文转载。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农林经济与管理。
展开
内容介绍
  流通是社会再生产链条中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任何商品和生产要素,只有经过流通(分配和交换),才能由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实现自身价值和使用价值,完成社会再生产过程,从而在下一个社会再生产过程继起和进行。如是,经济社会才能顺畅运转和发展。流通力是我国学者创立的经济学范畴,是指流通具有创造新价值和保存原有价值,并使其少受损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本无明显优势的城镇,因兴办市场和发展流通网络,逐步成长为汇聚并扩散全国货源的著名区际贸易中心城市,拉动了周边腹地和毗邻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绍兴柯桥轻纺城、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河北白沟箱包批发市场、安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等市场发展迅速,进而带动其所在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就是典型例证。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省区间流通产业发育程度差异体现为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强弱。如何准确评价省区流通产业竞争力,是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课题。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但同时也存在评价方法单一、评价指标不够科学等缺陷。通常而言,每一种统计分析方法都有优点和局限性,而且,采用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因此,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是提高评价结果准确性的前提条件。为此,《经管学术文库·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实证分析与提升路径》作者着实在选择评价方法和构建指标体系上下了一番功夫。首先,他分别用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对中国东、西部22个省区市流通产业竞争力,作了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然后,运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法,从中选出准确性较高的一种,确定为所使用的评价方法,力求使评价结果更合理也更科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另一个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作者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经过反复推敲和斟酌取舍,最终建立了一套由6个一级指标和59个二级指标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6个一级指标是:流通基础竞争力、流通密度竞争力、流通结构竞争力、流通效率竞争力、流通创新竞争力和流通发展竞争力。根据研究需要,《经管学术文库·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实证分析与提升路径》还将每个一级指标分解为多个二级指标,力求评价具体而准确。毋庸讳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要受到许多因素和条件的限制。如所设计的评价指标,能否收集到省区统计数据并作实证分析,就是必须考虑的首要条件。故而,作者只能在限制条件许可范围内,设计评价指标,构建相对合理的指标体系。
展开
精彩书摘
  劳动力要素尽管不是决定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劳动力资源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生产和服务行业所需的劳动力,同时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莱文斯坦(E.G.Rawenstein)对19世纪英国迁移运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个区域之间的迁移强度同距离成正比,同两个区域人口成正比。洛里(L.s.Lowry)经过对多种劳动力迁移模型比较分析后发现,一个区域的失业率高低、工资水平高低、劳动力市场的大小以及区域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劳动力迁移的主要因素。理查森(H.W.Richard-son)将劳动力流动问题放在区域经济增长模型中加以解释。他认为,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决定劳动力要素均衡的因素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聚集效应、区位条件和区域之间的工资差别。聚集效应和工资差别促使劳动力区域流动,而区域条件则是居民固守在本区域的力量。决定区位条件均衡的‘因素包括,大城市的区域人口潜力、居住地与区域中心城市的距离、在区域内居住时间和转入另一个高收入区域的流动成本。一般而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可以推动产业发展,但劳动力资源能不能转化为区域经济竞争优势,取决于该区域产业结构和劳动力资源的结构。如果一个地区的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则大量普通劳动力的进入就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如果一个地区的产业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则一般劳动力的进入就无法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对智力型人才的需要。
  资本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非常重要。资金短缺曾经是制约许多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资本流动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本来源区域、目标区域的投资环境条件,以及现存的资本流动限制等。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资本必然会在全球之间和地区之间流动,从利润回报低的地区向利润回报高的地区流动。因此,区域间的利润率差别是资本空间流动的决定性因素。
  技术要素是推动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力存在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技术要素的区域流动取决于技术来源区域发明者的输出意愿、目标区域潜在接受者的接受意愿,以及信息渠道的提供能力。区域发明者的输出意愿又取决于该技术的创新程度、技术创新的阶段,以及技术输出所能获得收益的大小。目标接受者的接受意愿取决于接受者的技术消化吸收能力、技术应用配套能力、是否具备相关技术使用人才、接受者的资金实力,以及技术引进给接受者带来的经济效益等因素。技术要素与劳动力、资本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相同的。一个单位的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只能投入到一个空间点使用,再加上要素存量减少会形成收缩效应,因此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流出一般会使输出区域的生产潜力降低,而新技术知识的输出并不会改变该区域的要素存量,至少在短期内不会产生衰退效应。
  ……
展开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相关概念
1.2.1 研究目的
1.2.2 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竞争力评价尺度选择研究述评
1.3.2 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1.3.3 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评述
1.3.4 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赋权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与研究局限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局限
1.6 研究展望

2 流通对经济增长贡献分析
2.1 流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基础
2.1.1 流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直接效应
2.1.2 流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间接效应
2.2 流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2.2.1 流通对消费贡献的实证分析
2.2.2 流通对就业贡献的实证分析
2.2.3 流通对GDP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2.2.4 流通对经济增长贡献总效应的实证分析

3 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3.1 竞争力的含义
3.2 竞争力的层次
3.3 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3.3.1 国家竞争力来源理论
3.3.2 区域竞争力来源理论
3.3.3 产业竞争力来源理论
3.3.4 企业竞争力来源理论
3.4 竞争力评价的分析模型
3.4.1 国家竞争力评价的分析模型
3.4.2 区域竞争力评价的分析模型
3.4.3 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分析模型
3.5 竞争力评价方法及原理
3.5.1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3.5.2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3.5.3 聚类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3.5.4 熵值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3.5.5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4 省域产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
4.1 产业竞争力理论
4.1.1 产业竞争力的含义
4.1.2 产业竞争力的内容
4.1.3 国家竞争力、地区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
4.2 省域经济竞争力理论
4.2.1 省域经济竞争力的含义
4.2.2 省域经济竞争力的基本特征
4.2.3 省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的理论依据
4.3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理论
4.3.1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含义
4.3.2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5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选择与体系构建
5.1 评价指标的类型及指标类型选择
5.2 评价指标的选择及说明
5.2.1 基础竞争力指标
5.2.2 效率竞争力指标
5.2.3 密度竞争力指标
5.2.4 结构竞争力指标
5.2.5 创新竞争力指标
5.2.6 发展竞争力指标
5.3 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 东、西部省区流通产业竞争力比较与综合评价
6.1 主要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
6.1.1 聚类分析法与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的异同
6.1.2 熵值法与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的异同
6.1.3 层次分析法与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的异同
6.1.4 小结
6.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东、西部省区流通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6.2.1 流通基础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因子分析法)
6.2.2 流通效率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因子分析法)
6.2.3 流通密度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因子分析法)
6.2.4 流通结构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因子分析法)
6.2.5 流通创新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因子分析法)
6.2.6 流通发展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因子分析法)
6.2.7 东、西部省区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综合比较(因子分析法)
6.3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东、西部省区流通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6.3.1 流通基础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主成分分析法)
6.3.2 流通效率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主成分分析法)
6.3.3 流通密度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主成分分析法)
6.3.4 流通结构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主成分分析法)
6.3.5 流通创新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主成分分析法)
6.3.6 流通发展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主成分分析法)
6.3.7 东、西部省区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综合比较(主成分分析法)
6.4 基于熵值法的东、西部省区流通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6.5 东、西部省区流通总竞争力评价方法结果比较与选择
6.6 东、西部省区流通总竞争力比较研究
6.6.1 东、西部省区流通总竞争力差异的显著性分析
6.6.2 东、西部省区流通总竞争力差异分析
6.6.3 东、西部省区流通产业竞争力和经济综合竞争力关系

7 主要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本书主要结论
7.2 提升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7.2.1 稳强增强
7.2.2 培优扩优
7.2.3 补弱减弱
7.2.4 突破瓶颈
7.3 提升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具体建议
7.3.1 推动流通创新
7.3.2 优化流通结构
7.3.3 明确流通产业定位
7.3.4 西部地区应当注重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7.3.5 充分发挥政府在流通产业发展中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7.3.6 注重协调经济综合竞争力和流通总竞争力二者发展关系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