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森林供给问题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00031
  • 作      者:
    陈幸良等编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陈幸良等研究人员,从森林的多种功能入手,系统地对中国森林供给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生态系统服务和供给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对森林供给的定义在学术界也存在不同理解。森林生态服务的供给、消费和价值实现的特点和规律的研究,都是全新的领域。该书研究人员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在很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也尚需探讨。该书的出版,能够引发学界进一步深化对森林供给问题的研究,深入发现科学规律,为保障绿色增长和生态文明提供更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展开
作者简介
陈幸良,男,1964 年12 月生,现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林学会森林工程分会理事长、全国森林工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林学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林业经济与政策、森林资源与环境管理、生态文化等。多年从事林业经济与政策、重大生态工程管理、生态文化与乡村发展等方面研究。在生态工程、林下经济、森林生态与资源环境、山区发展、森林可持续经营等领域,特别是林业政策、集体林权制度、现代林业与区域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代表论著和论文有:《中国森林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演变六十年》、《世界重点生态工程政策研究》、《论林业的社会功能与全局作用》、《中国林业产权的现状问题和改革对策》、《中国现代林业技术装备发展战略研究》、《林木良种化的经济政策分析》、《现代林业生物技术的战略研究与成果转化新机制》、《日本森林组合的优势与我国集体林合作经营的路径》、《基于“3S”技术与计量经济模型的集体林权改革监测评价研究》、Discussion on the StAtus And Functions of ChinA’s Forestry 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森林供给问题研究从森林的功能和作用入手,首次引入森林供给的概念,系统地对中国森林供给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森林供给的理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森林供给、中国森林现状分析、森林供给的政策环境、森林生态服务供给、森林实物产品供给、森林文化服务供给等。中国森林供给问题研究应用最新公布的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研究了绿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与森林相关的重点问题,分析了森林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的供给趋势,提出了政策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意义
地球是迄今为止宇宙中唯一发现生命迹象的星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当今世界,人类活动的强度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强,人类活动的深度和范围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大,地球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又通过各种途径反馈给了人类。自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大大超出了其承受能力,生态退化与环境恶化已成为全球昀重大、昀紧迫、昀具灾难性的问题,以致自然生态系统不堪重负、严重失衡,甚至出现崩溃的征兆。
森林是地球生命系统的支柱,它为人类提供多功能的服务,庇护着人类的安全,滋育着万物的生长繁衍。在地球的水循环、碳循环、氧循环等物理化学循环和生物循环中,森林的服务无法替代;森林为人类提供多种经济资源和产品,是全球数以亿计人民维持生计的基本来源;森林更是人类的无价之宝,为人类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和精神价值。
随着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不断增长,人类利用自然世界的能力也日益提高,而这种利用昀明显的表现就是毁林。毁林就是清除森林,将土地用作其他用途,或者弃之不用使之成为荒地,这是人类对地球表面所做的昀普遍、昀重要的改变之一。在 5000年的时间里,全世界林地累计损失估计为 18亿 hm2,年均净损失达 36万 hm2(WilliAms,2002)。全球森林状况堪忧,世界森林正在或将以每年 1600万~ 2000万 hm2的速度消失,地球上 80%的原始森林已经消失殆尽。2005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FAO)发布的《世界森林状况报告》指出, 2000~2005年,世界森林面积以每年 730万 hm2的速度减少。世界森林总面积略小于 40亿 hm2,约占地球土地面积的 30%。2000~2005年,有 57个国家的森林面积增加,同时有 83个国家森林面积减少。占据了世界原始森林面积 80%的 10个国家当中,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巴西 4国原始森林的破坏严重(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05)。《2012年世界森林状况》也指出,过去 10年间,人口增长,以及迅速增加的对食物、纤维和燃料的需求加快了森林砍伐的速度,森林年均净损失多达 520万 hm2。亚太地区森林面积扭转了持续几十年的下降趋势,这主要归功于中国在植树造林方面的贡献,非洲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森林面积的减少昀为严重。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到 2030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将出现衰退,除非人类从现在开始就减少使用地球所能提供的自然资源”。并指出,人类目前对地球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已经以 20%的比例超过了地球的承受能力。到 2050年,人类将消耗掉地球上 180%~220%的生物生长能力(WWF,2002)。这就意味着,除非各国政府立刻采取相应的措施,否则人类的社会福祉将会下降。
我国是世界上生态环境问题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类型之多,范围之广,程度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减缓或抑制,不仅将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看,甚至将会危及中华民族的生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实施大规模生态工程,开展全国性植树造林活动,加强天然林保护,增加森林植被,森林资源快速增长,成为亚太地区森林增长的主要区域。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8.6%增加到 20.36%,森林面积达 1.95亿 hm2,森林蓄积达到 137.21亿 m3。局部生态得到改善,林产品供给能力有效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生态状况依然十分脆弱,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生态承载力与经济增长需求不适应。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人均面积 0.145hm2,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4;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 2/3,排在世界第 139位;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7;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 78%。森林资源状况不佳,降低了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生态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其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主体作用;降低了供给多种林产品的能力,难以有效发挥其满足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维护经济安全的重要作用,制约着可持续发展,威胁国土生态安全。与此相关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土地沙化、石漠化严重。我国沙化土地面积 174万 km2,占国土面积的 
18.1%,局部地区土地沙化仍在扩展,生态状况持续恶化,全国还有近 32万 km2土地具有明显沙化趋势。南方 8省(自治区、直辖市)有石漠化面积 12.96万 km2,并且以年均 2%左右的速度扩展,其中,中度和重度石漠化面积占到 72.53%,还有近 13万 km2的潜在石漠化面积。沙尘暴危害频繁发生,“十一五”以来累计发生强沙尘暴、沙尘暴和扬沙浮尘天气近 50次,严重影响了人民生产生活。土地沙化和石漠化不仅导致生态恶化,制约区域经济发展,还严重吞噬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二是水土流失加剧。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 356万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 37.1%,每年流失土壤 45亿多吨,损毁耕地 6万多公顷。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江河湖库,全国累计淤积水库库容 200亿 m3。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耕地减少、地力下降,而且影响江河安澜,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黄河下游每年淤积约 4亿 t泥沙,致使河床抬高 8~10cm,形成地上“悬河”。据研究测算,按现在的土壤流失速度,50年后东北黑土区 90万 hm2耕地的黑土层将流失掉,粮食产量将降低 40%左右。
三是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我国动植物种类繁多、遗
传基因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多样,生物多样性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的生物多
样性正面临严峻威胁,已有 233种脊椎动物濒临灭绝,到 2007年,我国哺乳动物
濒危物种增加到 83种,鸟类濒危物种增加到 86种。据调查,全国有 55种野生植
物的野外种群低于稳定存活界限,其中有 36种植物仅存 1000株以下。在《国际
濒危野生动植物贸易公约》列出的濒危或受贸易威胁的物种中,我国占 1/4。同时,
生态系统持续退化,生物物种遗传资源丧失和流失非常严重,许多药用生物野生
资源濒临枯竭。丰富的物种资源是我国未来发展的独特优势,是维护生态平衡、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一旦丧失,不可复得。
四是固碳减排能力下降。全球气候变化引起整个生态环境的变化,导致降雨
重新分布、海平面上升、冰川面积减少、春季物候期提前等,这是我国乃至全球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森林与气候变化密切关联,一方面,我国已成
为世界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减排压力与日俱增,温室气体的排放已经对保持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构成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生态环境发生变迁,气候格局重
新分割,将会产生许多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与天气事件。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
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喜马拉雅冰川退缩的速度不断加快,冰川的急速退
缩将导致河流来水量急剧增加、大范围洪水暴发,但几十年后这种现象将转变为河流
水位下降,严重影响环境和经济发展。目前我国的高山冰川与冻土正在加速融化,内
陆湿地正在加速萎缩,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极端天
气气候事件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重大威胁。
五是木材与林产品紧缺。森林所提供的木材和多种林产品是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特别是木材,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材料之一。据联合国统计署(FAOSTAT)统计, 2010年,我国消耗木材 4.32亿 m3,其中进口 1.84亿 m3,对外依存度高达 42.5%,而一些国际组织的估计还高于这个数字(FAOSTAT,201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木材需求必然呈刚性增长。从世界木材供应量来看,木材出口国供应世界市场的数量越来越小;从国际生态环境保护看,木材贸易越来越敏感。加大森林植被建设,立足国内解决木材和林产品供应是现实的选择。人们已经认识到,森林对于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于应对气候
变化,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研究森林供给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有助于研究森林对绿色增长的贡献潜力。绿色增长是全球发展的新趋势,
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新的发展模式。 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把绿色
增长确定为大会主题。森林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价值相当巨大,是提高生态
承载力、保护环境、促进绿色增长的基础和支撑。森林在大气平衡、水源涵养、
防止水土流失、农田防护、城市生活环境保护、消除或减缓污染、护路护岸等生
态保护方面的效益远远超过其直接效益;在建立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提高抗人
工干扰能力等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也有巨大的作用。研究森林供给问题,有助于
了解森林提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修复支撑自然生态系统、扩大绿色资源能源的
能力和贡献水平。
二是有助于研究森林对经济持续发展的贡献潜力。森林提供的木材和非木质
林产品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和原材料。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林业产业正由传统的重要基础性产业,提升为复合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群。经济社会对木材和各种林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中国现已成为世界木材生产、加工、消费和进出口大国,全球木材产品加工基地和贸易中心,国际家具、木地板、胶合板等产品的重要出口基地。国家林业局数据显示, 2012年,我国包括木材加工、生态旅游、沙草产业、木本粮油、竹藤花卉、生物质能源等在内的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 3.7万亿元,约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 GDP)的 6.5%以上,并且连续 10年年增长率约 20%。“十一五”期间,我国林产品折算的木材年均消费量 3.68亿 m3,年均增长 6.7%,2011年,全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 1200亿美元。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干鲜果品、木本油料、木本药材等特色经济林产品等产业快速发展。研究森林产业发展潜能,对于立足国内解决木材供应,壮大林业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潘少军,2013)。
三是有助于研究森林对增汇减排的贡献潜力。森林具有吸碳、储碳功能,是除海洋以外,固化大气中碳元素的第二大途径,森林巨大的生物量不仅减缓了大气中 CO2含量的增长速度,而且可以吸收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部分有害气体,维持大气成分的平衡。保护和增加森林资源,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和行动。2011年,全球德班气候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这意味着国际社会昀迟将于 2015年制定一项约束所有缔约方减排的法律文书,并于 2020年开始生效实施。研究森林供给问题,有助于了解如何通过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和经营,增加森林碳汇,提升森林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四是有助于研究森林对减少贫困的贡献潜力。我国贫困地区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普遍偏低,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愿望强烈,区域消费意愿旺盛。农民经营山林,可为保障基本生计、提高购买力、逐步改善生活条件提供支撑,同时也为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林产出提供保障。在贫困地区增加森林植被,开展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推广种植乔木、灌木、草本、竹类、藤本类植物等,可以扼制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也可发展农林加工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构建新经济增长点,提高农民收入。研究森林对贫困地区的贡献潜力,可以增加贫困地区有效供给,扩大消费需求,改变农林业生产的组织方式和产业结构,探索新的扶贫模式。
五是有助于研究森林对山区发展的贡献潜力。我国国土面积的 70%是山区。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瓶颈。现有 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的 496个在山区,山区森林面积占全国的 90%,分布着 6000多种经济植物、丰富的野生动物和森林景观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林地是山区农民的生产资料,在山区发展森林产业,既可以改善当地生态状况,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又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调整国土利用结构做出贡献。研究森林对山区发展的贡献潜力,有助于了解森林促进山区生态修复、综合开发、就业增收、脱贫致富的能力,探索山区绿色发展的新路径(国家林业局,2012A)。
六是有助于研究森林对文化繁荣发展的贡献潜力。森林作为人类的摇篮,在孕育、发展、繁荣和传承人类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人与森林、自然之间建立起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关系,并由此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化。森林景观不仅给人以环境舒适、心旷神怡的感受,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休闲娱乐、游览观光、增长知识的条件,而且可为人们提供文艺创作的空间,大量的森林文学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达到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的目的,有的甚至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尤其是兴起于森林、繁荣于森林的生态文化倡导“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研究森林对文化的供给能力,有助于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建立生态文明道德和意识,弘扬生态文化,促进生态文明。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鉴于森林既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经济和文化资源的组成部分,在现实需要下,引入和分析“森林供给”这一概念,对于理解和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绿色增长、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者更乐于从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和其他交叉领域的范畴来研究森林对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功能、贡献与潜能。查阅国内外文献,尚没有“森林供给”的概念与定义,但这并不影响从上述学科相关的领域来研究和关切森林对于人类福祉的重要性,相反,研究者可多角度、多方位地考察森林作为自然生态系统范畴和经济社会与文化资源范畴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和运行规律。
对森林的需求是指人口增加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森林服务效用的需求量,包括人口、经济发展对森林提供的保育土壤、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等的生态需求,以及提供木材、非木质林产品等的经济需求。森林需求也具有 3个特性。其一是自然刚性。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保持森林客观存在,可持续发展则需要一定量的森林存在,即刚性需求。其二是有限性。森林作为资源的一种,具有经济学中“资源”的性质,即具有资源有限性与人类欲望无限性的矛盾,不可能满足人类的绝对需求。其三是可调节性。通过经济社会政策可调节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森林在数量、结构、区域性供给等方面的矛盾。
经济学中的供给( supply)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向人类提供各种物品和服务的功能。如果把经济社会系统作为一个大系统,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大系统,那么森林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和能量流动规律就是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或自然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尽管生态系统服务目前还被排除在经济社会决策的制订之外,但生态系统服务是 20世纪生态经济学界提出的一个昀重要的概念,它将对全球经济模式和政府决策产生难以预估的影响。
按照这样的理解,定义森林供给(forestry supply)的概念:在一定时期和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森林对人类的服务效用。这个“服务效用”可以用数量和质量来衡量,即既可以进行定性分析也可以进行定量分析。森林供给的实现,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森林“产品”服务者有出售生态产品或提供生态服务的愿望;二是生态“产品”和服务者有提供某种生态产品或提供生态服务的能力。从生产者“愿意提供”的角度出发,以森林的“服务效用”为“产品”分析森林供给问题。
即使在理想化的市场下,森林供给也具有以下 3种特性。
一是不可替代性。森林供给提供的生态“产品”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是不可代替的。人类社会已经认识到,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土壤、减少污染等多种功能,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各种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对人类的影响昀为关键。离开了森林的庇护,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失去依托。因此,森林提供的“生态产品”是人类的无价之宝,既是十几亿人口基本生计的来源,也是人类家园的依托,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价值。
二是自然修复性。生态系统对来自外部的冲击有一定的应对能力,只要对生态系统的利用不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的阈值,就可以继续为自然和社会产生供给。三是社会可控性。人类社会可以通过合理利用生态,改进、创新利用生态系统的技术措施,以及与之配套的激励政策和机制,提高生态系统供给能力。研究森林提供的供给和服务,按照市场价值理论进行供给与需求的研究,首先要进行供给“产品”的价值核算。CostAnzA等(1997)在《自然》杂志发表了
“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自然资本”一文,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在国际范围内掀起了热潮,此后,我国众多学者开始对森林生态系统(董瑜和谢高地, 2001;成升魁等,2006)、城市生态系统(董锁成, 1994;中国科学院 —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96;董锁成等, 1999;沈镭和唐永虎, 2003)、草地生态系统(郎一环, 2000)和农田生态系统(刘燕鹏和李立贤, 2000)的生态服务及其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进行积极探讨,在生态系统服务领域的多个方面都获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上述研究成果使政府和公众重视了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从而更加重视生态系统保护,推动了各种形式的生态补偿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但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生态服务的功能量和价值量评估,没有形成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消费和价值化的系统理论框架,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消费和价值化的系统理论和方法离成型还为时尚早。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效用。DAily(1997)和 CostAnzA等(1997)
展开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意义 1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5第三节主要研究方法与内容 9
第二章全球化背景下的森林供给  11
第一节森林的功能与服务 · 11
一、森林是生态安全的基石和生命系统的支柱  12二、森林是地球生态平衡的调节中枢 · 14三、森林是自然界的储碳库  15四、森林是生物多样性的庇护所  16五、森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 · 18六、森林是数以亿计人民生计的来源和依托 · 19
第二节全球森林概况 · 21
一、全球森林资源现状 · 21二、全球森林实物产品供给  24三、全球森林生态供给和文化服务  27
第三节全球关注的森林热点问题 · 31
一、森林与应对气候变化  32二、森林可持续经营  34三、土地荒漠化  35四、生物多样性保护  37五、森林认证 · 38六、生物安全 · 39七、木材非法贸易  40八、全球森林景观恢复活动  42九、反贫困  43
第四节持续进行的森林国际行动 · 43
四、保护热带木材  48五、发挥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50六、强化森林在绿色发展中的作用  54
第三章中国森林现状与国家规划  57
第一节中国森林的历史演变 · 57第二节中国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 62
一、森林资源数量现状 · 64二、森林资源结构  65三、特点分析 · 68
第三节中国森林发展国家规划 · 73 
一、规划的主要目标  74二、总体布局 · 76三、战略重点 · 79四、重点生态工程  80五、技术策略 · 87六、主要政策 · 90
第四章森林供给问题的理论分析  95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理论 · 95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要义  95二、基于理论对森林供给的问题分析 · 98
第二节资源价值论 100
一、应用资源价值论对森林资源进行价值核算 · 101二、森林生态系统的价值评价体系  103三、我国森林价值核算的探索与实践  106四、研究的难点与问题  108
第三节公共经济学理论与政府调控理论108
一、公共产品理论对森林供给问题的分析  109二、外部性理论对森林供给问题的分析 · 112三、公共财政理论对森林供给的分析  114
第五章中国森林供给的政策环境  117
第一节有利环境  117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 123五、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化  124六、林业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的加速推进 · 125七、林地等资源保护和管理服务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127八、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128九、社会公众生态意识的不断增强  130
第二节挑战与困境 132
一、人口基数的压力  132二、非法活动的干扰  133三、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 · 134四、资源短缺  136五、过度消费   139六、自然因素   140
第三节趋势分析   143

一、生态基础的脆弱性  143二、多种因素的不确定性 · 144三、区域发展不平衡性  145四、生态恢复的反复性  145五、任务的艰巨复杂性  146
第六章中国森林生态产品供给问题分析  148
第一节森林碳汇服务供给案例分析 149
一、全球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  149二、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碳汇服务的需求  151三、中国森林碳汇发展现状  154四、森林碳汇供给问题与政策思路  157
第二节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服务供给分析 162
一、生物多样性锐减的挑战  162二、生物多样性保护对林业的生态需求 · 163三、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服务供给  166
第三节森林流域保护服务供给分析 168
一、国土生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168二、国土生态安全对森林流域服务的需求  171三、森林流域服务供给  175
第四节森林生态游憩服务供给分析 176第五节森林生态服务供给综合分析 181
一、森林生态服务需求预测分析 · 182二、我国森林生态服务供给现状 · 185三、我国未来森林生态服务供给目标  187四、我国森林生态的价值服务  189五、我国森林生态服务供需平衡分析  191
第七章中国森林物质产品供给问题分析  195
第一节木材供给问题分析 195
一、木材的供给现状  195二、木材供需存在的问题 · 199三、提高木材供给的途径分析  200
第二节人造板供给问题分析 204
一、人造板的供给现状  204二、人造板供需问题分析 · 206三、提高人造板供给能力的途径 · 207
第三节木制品供给问题分析 209
一、木地板和木家具供给情况  210二、木制品供需问题分析 · 214三、提高木制品供给能力的途径 · 216
第四节纸浆供给问题分析 218
一、纸浆供给现状  218二、纸浆供需问题分析  220三、提高纸浆供给能力的途径  222
第五节竹藤产品供给问题分析 224
一、市场现状  224二、消费预测  226三、供给分析  227
第六节林化产品供给问题分析 228
一、市场现状  228二、消费预测  233三、供给分析  234
第七节林下产品供给分析 235
一、市场现状  240二、未来 15年前景发展  242三、供给分析  244
第八章中国森林文化产品供给问题分析  246
第一节森林文化的产生 246第二节森林文化产品的范畴 248
一、精神层面  249二、行为层面  249三、制度层面  249四、基础层面  250
第三节森林文化产品研究重点 250
一、森林文化与生态伦理 · 250二、森林文化与人文精神 · 252三、森林文化与文学艺术 · 253四、森林文化与城市化  254
第四节扩大森林文化产品供给的措施256
一、森林文化产品供给现状  256二、扩大供给的措施  259三、政策和法制保障  263
参考文献· 26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