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与研究》:
2.制度环境很难使预算管理较快转向以“效益”为中心。我国的预算制度环境人为因素较强,是我国渐近性经济改革的一个特点,很多制度从一开始就是各利益集团博弈形成的一种均衡,带有“官僚预算”逐步扩大化的倾向,有较强的路径依赖,缺少法律性与科学性,在预算管理上更多地表现为打破原有无效率的预算分配均衡,而非从最优资源配置的角度来全面构建我国预算体系,公共支出结构无法得到有效调整和优化,与绩效预算要求相适应的政府和市场资源配置的界限、公共部门的宪政约束等条件还远未形成,离绩效预算的核心要求尚存在较大的差距,未能从根本上建立起绩效预算的约束制度框架。
3.政府职能转变尚不到位,行政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实行绩效预算要求政府有很强的行政管理能力,能够对投入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否则,没有监督的灵活性只会导致更多的腐败行为。然而,目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尚不到位,服务型政府仍在不断建设中,市场经济要求的行政管理水平较低,还不能有效地对投入进行控制。同时,政府部门职能定位不准确,难以根据部门职能制订明确、连贯的部门发展战略,也难以依托部门发展战略制定出合理的政府发展规划。由于政府(部门)合理战略规划的缺失,很难建立起“战略规划一绩效计划一绩效目标一绩效评价一绩效结果反馈应用”的有机控制链条,因此也就难以真正构建起规范的绩效预算管理制度。
4.我国预算管理仍处于投入控制的完善阶段,尚未做好向绩效预算的转变。绩效预算与传统预算的最大不同是侧重于产出,以产出为起点来编制预算。在其发展阶段和管理特点上,预算编制一般有着明显的递进规律,经历了“由粗到细”、再“由细到粗”的跨越过程,也是逐步由注重投入管理转向重视产出管理,强调预算支出绩效。总体上看,我国的预算编制还处于“由粗到细”的阶段,在整体上预算还是按投入法进行编制,关注的重点是加强财政控制,着重于提高预算编制的精细化和管理的规范化,立足于严格约束预算执行,强化部门预算意识。特别是在全部政府资源没有完全纳入预算管理、全部财政现金也没有被完全监控的情况下,强调预算约束与控制仍是预算管理的主要任务,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预算管理依然是以重视投入式预算为主,还无法实行绩效预算。
5.我国传统组织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绩效预算实施。绩效预算的实施环境及组织文化,与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并不完全一致,有的地方甚至还存在~些冲突。中华文化以儒学为传统,这一思想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巨大的包容性,传统文化中以血缘与情感为本位形成的人际关系,使其更注重“人治”而非“法治”观念,表现为“公法毁而私情行”的社会积淀,集权管理的程度还很深,其实质还是以“政治信托”为前提,社会公众参与度和行政透明度低,长期以来形成的“只管分钱不管花钱”的思维定式会令大多数预算单位产生抵触心理,传统预算观念中还没有形成向预算管理要“效益”的思想。以上种种现象,在本质上都与绩效预算文化相冲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