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分税制改革20周年:回顾与展望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46417
  • 作      者:
    马海涛主编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马海涛,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院长、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高校财政教学研究会理事长,教育部公共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财政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学会、外国财政学会、民族财政学会理事,北京市财政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农村财政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预算监督顾问,财政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财政部高级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近年来,荣获北京市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财政部跨世纪青年学科带头人、北京市优秀教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北京市育人标兵等荣誉称号。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分税制改革20周年:回顾与展望》在全面系统梳理我国分税制改革基本历程和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对分税制改革后凸显的新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完善和深化分税制改革的措施建议。《中国分税制改革20周年:回顾与展望》旨在总结我国分税制改革20年来的实施经验,及其对我国社会发展,尤其是财政体制运行状况的影响和效应,客观地分析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所取得的成绩,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回答社会各方面对我国分税制改革的种种质疑,另一方面通过对我国分税制改革的客观评价,紧密结合我国今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提出完善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四是预算编制与资金调度。实行分税制后,中央和地方都要按照新口径编报预算。同时将中央税收返还数和地方的原上解数抵扣,按抵顶后的净额占当年预计中央消费税和增值税收人数的比重,核定一个“资金调度比例”,由金库按此比例划拨消费税和中央分享增值税给地方。<br>  13.1.2&nbsp;分税制的特点<br>  分税制的特点:一是分税制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范围,具有合理性和稳定性。二是分税制划分税种的方法比较科学。在税种划分的依据上,改变按企业行政隶属关系划分税收收入的办法,依据税的特征、受益和便利原则划分税源。在税收划分的方法上,以划分税源为主,改变总额分成的办法。这种分税办法有利于地方政府减少对企业的干预和对市场的封锁。三是对中央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由中央税务机构负责征收管理,对地方税由地方税务机构负责征收管理,有利于提高征收管理效率,防止为地方利益随意减免中央税、共享税。四是中央对地方按因素法进行公式化转移支付,不再按基数法或定额进行补助,比较规范、透明。五是完善的分税制必然有完备的法律与之配套,因而分税制是一种透明度高、稳定性强的财政管理体制。<br>  1.3.2&nbsp;市场经济与分税制的关系<br>  1.3.2.1&nbsp;市场经济体制对相应财政体制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经济和市场竞争是其主要特征,这类特征的区域性及趋利性,要求政府能够自主理财,建立相对独立的分级财政管理体系。其理由是:<br>  自主经营、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客观上要求各级政府都必须承担两项基本职能:一是服务于市场,即为市场经济创造安定的政治环境,实行稳定的经济政策,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和较健全的服务体系;二是调控市场,即根据各地具体情况,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有效地对市场活动进行调控,保证社会经济有序而均衡地发展。这种调节和服务,应该是多元化的、多层次的、全面的。国有国情、省有省情,区域之间有差异,财政和税收政策、措施不能“一刀切”,中央政府不可能对各地具体情况做出符合各地具体情况的详尽的规定,不可能包揽一切事务,因此,只能采用分税制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全国性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及统一市场由中央负责建设、管理和调节,区域性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及局部市场由地方负责建设、管理和调节。各级政府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根据事权确定财权、划分收支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两套相应的各自独立运作的税收制度。<br>  1.3.2.2&nbsp;分税制对市场经济要求的适应<br>  分税制的精髓在于运用商品经济的原则处理中央与地方收支权限的划分,把中央与地方的预算严格分开,实行自收自支、自求平衡的“一级财政、一级事权、一级预算”的财政管理体制。<br>  ……
展开
目录
桓公读书与轮扁斫轮(代前言)<br>第1章&nbsp;分税制改革缘起<br>1.1&nbsp;分税制改革前中国财政体制介绍<br>1.1.1&nbsp;“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br>1.1.2&nbsp;包干制财政体制<br>1.2&nbsp;包干制财政体制下的财政困境<br>1.2.1&nbsp;包干制财政体制下“两个比重”变化情况<br>1.2.2&nbsp;包干制财政体制下中央、地方收入变化<br>1.2.3&nbsp;包干制财政体制下财力分散带来的问题<br>1.2.4&nbsp;解决包干制财政体制困境的思路<br>1.3&nbsp;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br>1.3.1&nbsp;分税制简介<br>1.3.2&nbsp;市场经济与分税制的关系<br>1.3.3&nbsp;分税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br>1.3.4&nbsp;分税制是中国财政体制运行的内在需要<br>1.4&nbsp;国际经验对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借鉴<br>1.4.1&nbsp;分税制财政体制是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做法<br>1.4.2&nbsp;苏联解体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br>1.4.3&nbsp;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是中国的必然选择<br><br>第2章&nbsp;分税制改革的成效与评价<br>2.1&nbsp;分税制改革的内容与历程<br>2.1.1&nbsp;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br>2.1.2&nbsp;2002年所得税收人分享改革<br>2.1.3&nbsp;2004-2005年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br>2.1.4&nbsp;证券交易印花税、金融保险营业税分享办法调整<br>2.1.5&nbsp;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改革<br>2.1.6&nbsp;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断完善<br>2.2&nbsp;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成效与评价<br>2.2.1&nbsp;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意义<br>2.2.2&nbsp;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经济效应评价<br>2.2.3&nbsp;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社会效应评价<br>2.2.4&nbsp;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公平效应评价<br><br>第3章&nbsp;中国分税制改革存在的问题<br>3.1&nbsp;政府财权与事权匹配度有待提高<br>3.1.1&nbsp;市场与政府的资源配置界限尚需进一步厘清<br>3.1.2&nbsp;中央和地方政府间事权划分尚需进一步规范<br>3.1.3&nbsp;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权和事权匹配度不高<br>3.1.4&nbsp;地方政府间事权不清、财权与事权不匹配<br>3.1.5&nbsp;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带来县乡财政困难<br>3.2&nbsp;地方税制体系有待健全与完善<br>3.2.1&nbsp;中央与地方政府税权配置格局有待优化<br>3.2.2&nbsp;中央与地方税权配置法制化程度有待提升<br>3.2.3&nbsp;政府间税收划分需进一步科学化与固定化<br>3.2.4&nbsp;各级地方政府主体税种尚需进一步培育<br>3.3&nbsp;转移支付制度尚有改进空间<br>3.3.1&nbsp;转移支付制度的体制机制环境需进一步营造<br>3.3.2&nbsp;转移支付制度尚缺少科学财政分权的支撑<br>3.3.3&nbsp;“纵向为主、横向为辅”的转移支付模式尚待建立<br>3.3.4&nbsp;分配标准尚需实现从“基数法”向“因素法”转变<br>3.3.5&nbsp;转移支付的结构尚需进一步归并和合理化<br>3.3.6&nbsp;转移支付制度的法律体系尚需进一步健全<br>3.3.7&nbsp;转移支付的监督约束机制尚需进一步理顺<br>3.3.8&nbsp;地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率尚需进一步提高<br><br>第4章&nbsp;中国分税制改革的特殊性<br>4.1&nbsp;财政分权与分税制<br>4.1.1&nbsp;传统财政分权理论:“TOM”模型<br>4.1.2&nbsp;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br>4.1.3&nbsp;财政分权与中国国情研究<br>4.1.4&nbsp;结论<br>4.2&nbsp;中国分税制改革的特殊性<br>4.2.1&nbsp;从“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到“财力与事权相匹配<br>……<br>第5章&nbsp;中国分税制改革中需澄清的两个问题<br>第6章&nbsp;中国分税制改革需处理好的四个重要关系<br>第7章&nbsp;坚持分税制方向深化财政体制改革<br>结语: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充分发挥科学的财税体制优化资源的配置作用<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