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价格大战:产品王者最后的黄昏在上世纪90年代,家电新闻几乎占据了整个舆论的头条,当年的黄宏生、李东升、陈伟荣、倪润峰等家电巨子曾像现在的马云、马化腾、雷军等人一样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成为红极一时的产业明星。
但当年的光环早已雨打风吹去。其中的一场风雨就是家电价格战。
1996年3月26日,中国家电价格战打响了第一枪。扣动扳机的,是来自四川盆地的一家军工企业——长虹。
价格战是长虹彩电多年来的营销战略主线,也是长虹一把难舍的利剑。但这把“双刃剑”既让长虹一度辉煌过,也曾使长虹陷入进退两难的维谷。
1985年,军人气质十足的倪润峰执掌长虹,他作风强悍,霸气十足。1996年,中国本土彩电企业陷入最艰难的苦战时刻,一个潜在的危机正在步步逼近。从4月1日开始,彩电的进口关税大幅下降。3月26-日,长虹宣布,所有品种彩电一律大幅度让利销售,降价幅度从8%到18%。随后,猝不及防的其他中国厂家纷纷选择跟进。彩电业的价格大战,拉开大幕。
价格战刚刚开打一个月,长虹的市场占有率就上升到19%,比降价前增加了7.9%。到年底,长虹坐稳了“彩电大王”的宝座。中国每卖出三台彩电,有一台出自长虹,有一台是外资品牌,还有一台才是其他国内品牌。倪润峰逐渐把国内同行们逼到了死角。
在此战之前,国内各省市其实还有60多个地方性的彩电品牌,它们大部分是国有企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割据一方,小富即安。然而在长虹的降价冲击下,大多数企业迅速凋零,成为行业重组中一颗颗散落的棋子,只能到长虹、康佳、TCL那里请求收购。
彩电业从此步入由五六家大公司瓜分市场的时代。
长虹用这种非常手段解决了政府无力来解决的产业整合问题,在新中国经济史上,第一次让人们看到了市场这只“无形之手”超越政策的神奇力量。
1998年4月,价格大战狼烟又起,不过此番领头的是康佳、TCL和创维,长虹却保持了沉默。直到7个月后,倪润峰突然宣布:长虹已垄断下半年国内彩管市场。但是由于各方原因,长虹整体囤积计划落空,长虹不得不承受着彩管大量积压的痛苦。
1999年4月,长虹又一次宣布全面降低彩电价格,涉及到所有的产品规格。但是,长虹并没有达到抢占市场份额的目的。
2000年5月,倪润峰下课,职位由赵勇接任,长虹开始强化研发力度。随后,长虹又宣布全面大幅降价,最大降幅达20%,但此次价格战的目的是清理库存。
2001年2月,倪润峰又以CEO身份重掌大权。同年,长虹再掀彩电降价狂潮,此后,TCL、厦华等开始跟进,然而这次降价并没有引起购买热潮。随着彩电行业微利时代来临,全行业的平均利润已降至2%—3%。彩电业面临整体亏损。
与彩电业比较起来,更惨烈的是微波炉等小家电行业,号称“价格屠夫”的格兰仕,更是频繁祭起价格战大旗,曾经引发整个微波炉市场的血雨腥风。
当年的创维集团董事长黄宏生甚至哀叹:“卖彩电等同于卖白菜,卖一台彩电只能赚10块钱。”中国家电的价格战,其实是产品王者最后的黄昏。
在价格战爆发前期,中国家电拼的是产品的品质和科技,并通过大量的营销手段让消费者喜爱上自己的产品。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初期,营销界喊出了“产品为王”的口号。只要产品过硬,哪怕供大于求,通过产品说话,仍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自己的市场——因为这是一场产品与产品的竞争,大家在把握好产品的同时,各展其能,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来争取消费者,一时间也曾迎来了产品王者的黄金岁月。
但随着渠道商日渐强势,曾经风光无两的产品王者日渐式微。各大厂商之间频繁爆发的价格战,只是黔驴技穷的最后一搏,这种饮鸩止渴的手段,最终终结了“产品为王”的年代,后来居上的渠道商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市场由此转入了“渠道为王”的新时代。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