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时写得很勤快,那时的频率是每天一篇。大约两个多月后,暗暗告诫自己如果要想持续下去就必须把握节奏。从那时起便有意识地对写博时间做了一些调控,不那么密集地写文字,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也没有那么多要说的话语和内容。但是只要你生活着存在着,你就要有所表达有所交流,所以写下去似乎也就成了毋庸置疑的必然。
前面说到最初是因为专业的原因而建立子博客,所以博客上主要写与专业相关的东西。那些文字说是论文不像论文,说是随笔又很有那么点专业味道,久而久之似乎也成了一种风格。那时候常常会把自己的一些专业感受讲故事般地诉诸博客,一些关注专业的年轻人会去看这些比教科书更轻灵、更显情趣的文字。博客本身就是一种互动平台,这么一来我也乐此不疲地写啊写,甚至还要求自己的研究生们写。刚开博那阵研究生三代同堂有10多个人,大部分都写博,挤挤攘攘感觉挺热闹的。研究生跟我说,有的导师不赞成他们的弟子写博客,说是要影响专业学习。我则不这么看,从专业角度讲,博客不仅是对一种媒体形态的把握,而且写文章也是一种提升自我的锻炼,如果一个人能够坚持不懈地用文字表达自己,其专业也一定会有所促进。这个观点来源于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我一向很相信先贤们对文章的看法,当然并不奢望“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但我一向很信服苏轼的话:“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所以我对研究生们讲:写博客其实就是一个从“了然于心、了然于口”抵达“了然于手”的过程。
大学毕业时我分配在党政部门,后来读研做老师后来又下海,上岸教书还要经营公司,工作性质不同但是不论哪个岗位对写文章都很倚重,所以写博客至少是对写文章有帮助的,这是自己当时鼓励弟子们写博客的最初想法。当然果真要处理好这点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就像自己写啊写,写到了最后虽然文章还是在写,但是渐渐地却越来越偏离了专业。有时博客不仅不利于专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专业。最直接的就是有点什么专业想法,博客上随手一写就了事,不再有将它整理成一篇正儿八经的论文,找一个很专业的刊物发表的欲望。显然在现今的高校评价体系中,这不合乎衡量标准。人总是这样被规则和制度所异化,所以难免要在世俗的目光和心灵的自由中做一番艰难的挣扎。
然而人更多的时候还是活在心灵的世界中,因此博客更多的时候也是心灵的折射和生活的延伸,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具体形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博客不仅影响了我的生活,而且在对生活的参与中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生活。这种改变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进入科学网之后。从2008年秋天开始以科学网为主写博客,博客渐渐地由写专业文章为主而转为写一些风花雪月的文字为主了。究其原因当然和科网的酒朋诗侣相关,但我觉得这种转变其实也是到了这个年龄的一种必然。在过了知命之年后,开始自觉地认识到人不是为工作而生存,更不是为专业而生存,人在本质上是为了生命的快乐而生存。而写博客的好处就是,你可以相对性情一些地写自己想要写的,尽管我们写的那些东西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但这种对注意力的博取也是生命快乐的需要。用博客表达自己、用博客相互交流,博客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建构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并存的虚拟世界,人的生命在这个世界中得到了更多的伸展空间,也增加了更多的弹性。也许在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你不再是那么的执着、不再那么的愤世嫉俗、不再那么的陷于无可名状的烦恼,这一切很可能都是因为博客的原因。在博客中我们想说就说,想写就写。不能说或者不想写的时候就沉默着潜水着,旁顾无人地看着别人在那儿发出形形色色的议论,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左右你,也没有人可以给你压力,博客就是一种寄寓人生的方式。
到了这个份上,心底洞明眼前豁然开朗。一如既往地写博客,文字也就更加自由随意了。苏子日:“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如此随物赋形,其所谓之乎?到了这个份上终于明白,博客之所以被称作“自媒体”,原来就是自我存在的另一种形态,而这种存在原来也可以和现实存在相融合,即便是在最最俗不可耐的世俗评价体系中,也可以获得些许的补偿。
……
展开
一部充满实践感悟的营销传播思考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