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斯诺登档案:世界最大泄密事件内幕揭秘:the inside story of the world's most wanted man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5510231
  • 作      者:
    (英)卢克·哈丁(Luke Harding)著
  • 出 版 社 :
    金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我不想生活在这样的世界:我说的每句话,我做的每件事,跟我谈话的每一个人,我的一切创意,我的爱情和友谊的表达,这所有一切都被记录。”
  ——爱德华·斯诺登
  ★关于斯诺登的一切,你不可能知道得更多了!
  ★全球唯一全程跟踪报道“斯诺登事件”的《卫报》团队出品。
  ★独家授权全程报道,100多小时面对面访谈,200多万字采访笔记,斯诺登事件内幕大起底。
  ★首部全面介绍和解读“斯诺登事件”的权威著作。
  ★谍杀、窃密、监听、超级黑客的爱情、大国角力、亡命天涯……尽现“全球英雄”传奇人生和内心独白。
  ★版权热销17国,横扫各大畅销书榜,中文版全球同步上市。
  斯诺登是怎样瞒天过海遁至俄罗斯的?
  奥巴马是不是外星人的仆人?
  你最爱的IPHONE是潮品还是泄密品?
  全球最叛逆的人有着什么样的爱情?
  德国总理默克尔打电话就没人偷听吗?
  斯诺登是叛国者,还是捍卫公众权益的英雄?
  ……
  这本书就像《碟中谍》的小说版,读来情节跌宕,惊险刺激。可惜反派势强,英雄势危;更可惜的是,这一切不是小说情节,而是现实。
  故事的一切从斯诺登写给《卫报》的一封邮件开始,了解斯诺登从本书开始!

展开
作者简介

  卢克·哈丁(Luke Harding),英国新闻记者、作家,毕业于牛津大学,供职英国《卫报》。《卫报》是斯诺登首选的消息发布平台,也是全球唯一全程报道斯诺登事件的媒体,《卫报》采访团队对斯诺登做了100多小时的面对面采访,几百万字的采访笔记。而卢克·哈丁是“斯诺登事件”采访团队核心成员,《卫报》指定的本书撰写人。
  卢克·哈丁曾先后在多家报纸任职,1996年成为《卫报》驻外记者,2007—2011年担任《卫报》莫斯科站站长。他著有《维基解密:阿桑奇与保密制度的战争内幕》等多部作品,其作品被翻译成十数种语言,曾获英国最重要的政治写作奖“奥威尔奖”提名。

展开
内容介绍

  故事的一切始于2013年6月5日,英国《卫报》的头条新闻披露,威瑞森电话公司用户的通话记录被美国政府监听。次日,神秘的爆料人在香港亮明身份,斯诺登从此名噪天下,而作为被独家授权的英国《卫报》,也和他一起卷入了风暴漩涡。
  据斯诺登爆料,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之名,对公众的电话、电邮、短信等信息进行监控,监控范围波及世界各地,甚至德国总理默克尔约闺蜜看音乐会都会呈报到奥巴马的办公桌上;美政府让公众隐私无所遁形。斯诺登和他供职的美国国家安全局正是这一切的操纵者,他自爆参与“棱镜”、“星风”、“五只眼”等一系列计划,而他也是这一切的抗争者,他把美国政府的丑陋、对民众隐私权的践踏展现给全世界。
  他,敢于背叛最强势的美国情报机构,被全球追杀,逃亡俄罗斯;他,一个狂热的电脑黑客,却从坚定的反泄密者变成最大的泄密者;他,和善内向,却秉持是非观念不做沉默的大多数;他,拥有待遇优厚的工作,却毅然冒着生命危险曝光惊天丑闻。
  《斯诺登档案:世界最大泄密事件内幕揭秘》追踪了“斯诺登事件”的前因后果及详细过程,曝光了美英等国监控全球的种种内幕。它由最早采访和报道斯诺登的《卫报》精心策划,专人撰写,总编辑作序推荐,是全球首部解密该事件的权威著作。
  读完本书,你会知道:他是叛国者、名利狂、精神病,还是正义使者、全球英雄……

展开
精彩书评

  曾被西方国家吹嘘为“保证个人自由、民主的力量”,正被改造成实施监控的机器。
  ——《卫报》总编辑


  本书读起来很像勒卡雷的谍报小说,又夹杂着些许卡夫卡的风格……像小说一样叙事,节奏明快……
  ——《纽约时报》


  本书是清晰完整地呈现“斯诺登事件”的第一部著作,多处使用电影手法详细记录了斯诺登泄密行动的戏剧性场景……对其前因后果也做了条理清晰、引人入胜的记述。
  ——《华盛顿邮报》


  无论你认为斯诺登是爱国者还是叛国贼,这本节奏明快、内容细致的图书都是你的第一选择。
  ——《科克斯书评》


  作者极好地抓住时机出版的第一部关于斯诺登的图书,内容就像一杯充满热情紧张、敏感刺激的鸡尾酒……
  ——《金融时报》

展开
精彩书摘

  开场:接头
  香港弥敦道
  美丽华酒店
  2013年6月3日 周一
  “我不想生活在这样的世界:我说的每句话,我做的每件事,跟我谈话的每一个人,我的一切创意,我的爱情和友谊的表达,这所有一切都被记录。”
  ——爱德华·斯诺登
  一切皆始于一封邮件:“我是情报界的一名资深成员……”
  没有名字,没有职务,没有细节。就这样,《卫报》驻巴西分社的专栏作家格伦·格林沃尔德,开始了与这位神秘线人的通信。他是谁?这位线人对自己讳莫如深。他是一个无形的存在、一位在线的幽灵,甚或仅仅是个虚构的人物。
  不管怎么说,这怎么可能是真的呢?在此之前,国家安全局从未发生过如此重大的泄密事件。谁都知道,位于华盛顿特区附近米德堡军营 的国家安全局,这个美国最大的情报搜集机构,可是个密不透风的地方。国家安全局的职能本身就是个秘密。这里从没走漏过消息。正如华盛顿官场的俏皮话所称,“NSA嘛,那不就是‘无此机构’(No Such Agency)的简称吗?”
  然而,这位奇怪的线人似乎真能接触一些绝密的文件。他给格林沃尔德发来了一些高密级的国家安全局文件样本,这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格林沃尔德。这位幽灵如何这么轻松地窃得这些机密,人们不得而知。假如这些文件是真的,那它们似乎会揭开一个可能对全球造成重大影响的秘密。这些文件表明,白宫不仅在监听它的敌人(如坏人、基地组织、恐怖分子和俄罗斯人),也不仅监听其所谓盟友(如德国和法国),还监听着千千万万美国公民的私人通讯。
  和美国沆瀣一气,开展这一大规模窥探行动的,还有英国。美国国家安全局的英国同行,政府通信总部的基地深藏在英国偏远的乡间。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美之间紧密的情报共享关系就已经起步。在那些刻薄一点的人看来,英国就是美国的一条可靠的哈巴狗。让人惊讶的是,这些文件表明,美国国家安全局一直在为英国耗费上千万美元的监控行动买单。
  于是,格林沃尔德决定,要见见这位“深喉” 一样的线人。后者答应会提供更多曝料,但要求格林沃尔德从他在里约热内卢的家,飞往万里之遥处于共产主义中国管理下的香港。对这个接头地点,格林沃尔德有些困惑:难道这位线人是资深驻外官员吗?
  接头地点被安排在九龙的美丽华酒店,那是一座位于旅游区中心地带的、高雅的现代建筑,去往那里需要先从香港岛乘一小段出租车到达天星码头。陪同格林沃尔德前往的是劳拉·珀特阿斯。她也是美国公民,是一名纪录片制作人,还是一位出了名让美国军方非常棘手的人物。她一直在扮演“红娘”的角色,是第一个促使格林沃尔德关注这位“幽灵”的人。
  线人小心翼翼地给两位记者指示行动。他们要在酒店的一个车辆行人较少但也不完全隐蔽的地方碰头,旁边有一个大大的塑料鳄鱼。他们之前约定了接头暗号,线人手里会拿着一个魔方。哦,他的名字叫爱德华·斯诺登。
  这位神秘的谈话人,看起来是位经验老到的间谍,而且可能还很有点演戏的天分。格林沃尔德对他的全部认知,都指到了一个方向:他是一位满头白发的情报界“老兵”。格林沃尔德说,“我当时认为,他一定是一位很上了点年纪的官员”。他极有可能60岁开外,穿亮金色扣子的蓝色运动上衣,头发花白且有些脱发,着一双实用的黑皮鞋,戴眼镜,系一条社团领带……格林沃尔德头脑中已经有了这样的形象。或许他是中央情报局驻香港的情报站头目。眼看着,他们的任务就要开始了。
  尽管想象压根就是错误的,但它却来源于两条线索:一是线人似乎能够接触到只有特权人物才能接触的绝密等级文件;二是他的政治分析显得非常老练。在发送第一批秘密文件的同时,他一起发来了他的个人声明,交代了他做这件事的动机:他要揭露此种“未经怀疑就监听”状态都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声明认为,监听人民的技术已经远远脱离了法律的制约,有意义的监督已经不再可能。
  这位线人指出,美国国家安全局的野心之大非同寻常。在过去10年间,来往于各大洲的数字信息大为增长,甚至可用“爆炸式”增长来形容。在此背景下,国家安全局偏离了其原本负责搜集外国情报的任务。现在,它在搜集每个人的数据,并加以储存。其中既包括美国国内数据,也包括国外数据。线人说,国家安全局在秘密开展“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大规模电子监控,或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类似行动。
  两人提前来到了指定的那只塑料鳄鱼旁边。他们坐下来,开始等待。一时间,格林沃尔德脑海里想的都是,在中国文化中,鳄鱼是不是有什么特别意义。他对此并不确定。但是,什么事都没有发生。线人没有现身。真是奇怪。
  如果初次会面未能成功,那么按计划,他们要在同一天早上晚些时候,再次回到这个不知名的走廊,其间需要往返于美丽华酒店内陈设华丽的商场和一家餐厅之间。格林沃尔德和珀特阿斯回到那里,开始了第二次等待。
  随后,他们见到了他……
  1
  “真实的呼哈”
  巴尔的摩附近
  埃利科特城
  2001年12月
  “除却心灵的诚信,到头来没有什么可称得上神圣。”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
  《爱默生随笔·自立》
  2001年12月底,有个自称“真实的呼哈”(TheTrueHOOHA)的人,提出了一个疑问。“真实的呼哈”是一位18岁的男性美国公民,一个醉心游戏的人。他电脑技术出色,智商非常发达。他的真实身份不得而知。当时,每个在热门技术网站“阿尔斯技术网” 上发帖的人都采用了匿名发帖。他们大多是些年轻人,都热衷于网络。
  “真实的呼哈”想征求建议:如何才能建立起自己的网络服务器?那是个周六的早晨,大约在当地时间上午11点之后。他发帖说:“这是我第一次发帖。请对我温柔一点。我有个难题:我想建立自己的主机。我该怎么办?”
  不久,经常光顾阿尔斯网的网友们纷纷给他提供各种帮助建议。为自己的网络服务器建立主机,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难事,但至少需要有一台奔腾200型电脑,要有足够的内存和适量带宽。“真实的呼哈”喜欢这些回答。他回复说:“啊,阿尔斯真是一个电脑知识的大宝库。”凌晨两点钟,尽管他已非常疲惫,但他仍然在线。他写道:“哈欠。该睡觉了,你知道,明天还得早起,研究更多电脑的事。”
  尽管“真实的呼哈”只是一个“阿尔斯”菜鸟,但他的回复却非常流畅而自信。他写道:“如果我的语气让人感觉我好斗、自大,是个18岁的新手,对长者没有点尊敬,那么你差不多了解我了。”显然,他对自己的老师有比较负面的看法。他说:“你知道,社区大学没什么好老师。”
  “真实的呼哈”有望成为一个多产的“阿尔斯”发帖人。在接下来的8年间,他写了约800个评论。他同时还频繁在其他论坛上发言,尤其是一个名叫叫做“#arsificial”的论坛。他是谁?他似乎在干各种不同的工作,在不同地方对自己的描述也不同:一会儿是“无业”,一会儿是“打败仗的士兵”,一会儿是“系统编辑员”,一会儿又是“一位有美国国务院安全许可的人”。
  这是不是有点沃尔特·米提 的感觉呢?他的家在美国东海岸的马里兰州,在华盛顿特区附近。而25岁左右时,他已经是一个神秘的国际人物了。他不时出现在欧洲的不同地方:一会儿是日内瓦,一会儿是伦敦,一会儿又是爱尔兰——除了它的“社会主义问题”以外,爱尔兰显然是个不错的地方;一会儿到了意大利,一会儿又到了波斯尼亚。他还到过印度。
  ……

展开
目录


爱德华·斯诺登是历史上最非凡的揭露者之一。从来没有这么一个人,能大批地将世上最强大情报机构的绝密文件搞到手,并公之于众,而他偏偏干出了这一惊天壮举……曾被西方国家吹嘘为“保证个人自由、民主的力量”的技术手段,现在正被改造成实施监控的机器。
开场 接头
一切皆始于一封邮件:“我是情报界的一名资深成员……”没有名字,没有职务,没有细节……他是谁?这位线人对自己讳莫如深。他是一个无形的存在、一位在线的幽灵,甚或仅仅是个虚构的人物。
1 “真实的呼哈”
“真实的呼哈”对自己的真实身份守口如瓶,但他还是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尽管并未取得过什么学位,但他却有着惊人的电脑知识。他似乎把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网络上,随后自学成才。
2 公民抗命
斯诺登的新岗位是国家安全局的系统管理员。这份差事让他接触到了大量的秘密资料。大部分情报分析人员看到的材料比他要少得多。然而,他该如何联系上记者?靠发普通邮件是不可能的,亲自见面又很困难。
3 线人
这个神秘来信人提出了一个不寻常的要求:他让格林沃尔德在笔记本电脑上安装PGP 加密软件。安装完毕并执行后,该软件可以让双方在网上进行加密聊天。这个线人并未解释采取这一奇怪措施的原因。
4 “迷宫”
国家安全局的使命是从全球各地搜集信号情报,包含一切电子信息:电台、微波、卫星信号以及互联网通信。这种秘密监控完全是在被监控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该局在世界各地的美军基地、美国使馆以及其他各处,都设有监听站。
5 屋中人
斯诺登在门缝处堆起枕头,以阻止任何人从走廊偷听;门两侧枕头都堆成柱状,贴着门底也堆了一层……离开房间,每次都用到一种经典的间谍技巧,并根据亚洲环境做了改进。他将一杯水放在门后,旁边是一张纸巾,上面用酱油画了一个独特标记。
6 独家新闻!
在香港那头,斯诺登和格林沃尔德也坐立不安。他们怀疑《卫报》能否放心大胆地将报道发表。格林沃尔德表示,如果《卫报》犹豫不决,他就自行发表,或将这份独家新闻拿到别处发表。时间正在流逝。斯诺登随时可能被抓获。
7 世界头号通缉犯
斯诺登准备录制他的第一次公开采访。这一刻他要把自己介绍给全世界,并坦诚——更确切地说,是骄傲地供认——自己就是国家安全局泄密案背后的线人……斯诺登身份现已暴露,他成了世界头号通缉犯。追捕已经开始。
8 无时无处不监控
而当斯诺登对震惊的香港记者说,相比美国国家安全局,英国政府通信总部是更恶劣的侵犯者……正在启动一个新项目,来“开发移动设备”,最终目标是,“实现在任何时段和任何地点对任何手机的监控”。
9 你们都玩够了
“……你们没有必要再刊登更多的文章。我们不能让这种材料滴滴答答不停流入公共领域。”英国政府竟然强迫一家大型报社砸碎了自己的电脑。这个非同寻常的时刻掺杂着闹剧般的滑稽和斯塔西的铁腕。事实上,这并非英国官方高压手段的最高潮。高潮还没有来到。
10 不作恶
美国国家安全局最初的使命是搜集对外情报,但它似乎离最初的目标已经渐行渐远……现在,它正在大量搜集国内通信信息。在这个“大数据”的新时代,该机构的情报监控从具体变得包罗万象,从面向国外变成了斯诺登所说的“无所不知、全自动、大规模的监控”。
11 航班
在地面上,当美国官员发现斯诺登已经摆脱了他们布下的网,正在前往莫斯科的途中时,一场国际大混乱即刻上演了。这个混蛋竟然脱身了!对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大国来说,香港政府貌似有理的尊重法律的解释简直是在污辱美国。
12 狗屎风暴!
美国不仅监视着外国政要,也在监视所有平民百姓……“斯诺登事件”让个人计算机革命戛然而止。那些在意隐私的人重回“前互联网时代”。打字机、书面笔记以及秘密会面再次时兴起来,信鸽的回归当然只是个时间问题。
13 储物间
正是从这里,《卫报》在其伦敦的报道被迫停止之后,开始与《纽约时报》合作,继续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相关文件。这是在美国国土之上,在这里工作意味着《卫报》的记者们享有他们在伦敦不曾享有的权利:他们的报道将受到美国宪法的保护。
14 迁怒信使
军情五局明知米兰达不是恐怖分子,却援引附件7的条款来拘捕他,这是明目张胆地滥用职权……那些当初为了公共利益而报道“斯诺登事件”的记者们,面临了他们职业生涯中最惴惴不安的时刻。现在看来,他们被当作了嫌疑犯。
尾声 流亡
斯诺登就这样留在了莫斯科。如果他试图离开,那就等同于放弃避难身份。不管他喜不喜欢,他现在是俄罗斯联邦的客人,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俄罗斯联邦的俘虏。没有人知道,他的流亡生活会持续多久。几个月?几年?还是几十年?
致谢
英汉对照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