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不要让这些人把市场变成了赌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5807607
  • 作      者:
    (英)罗伯特·佩斯顿(Robert Peston),(英)劳伦斯·奈特(Laurence Knight)著
  • 出 版 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房价上涨何时是个头?
  银行存款为何越存越少?
  银行贪婪,投资者愚蠢,监管机构麻木,政府睡着了,市场变成了赌场,金融危机爆发了,终于毁掉了我们的好日子。
  我们到底该何去何从?
  一切真相,尽在《不要让这些人把市场变成了赌场》!
展开
作者简介
  罗伯特·佩斯顿,英国著名主持人,英国广播公司(BBC)财经新闻编辑。佩斯顿在财经金融权威媒体从业近30年,长期与世界各国政要和各种财经金融机构负责人打交道,在一次次专业采访报道中发现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内幕。
  
  劳伦斯·奈特,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罗伯特·佩斯顿的工作搭档。
展开
内容介绍
  当前,金融危机仍在持续,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大量企业倒闭,失业率高居不下,所有人都缺乏安全感。我们打心底里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该怎么办?《不要让这些人把市场变成了赌场》告诉我们,金融危机是由少数人造成的。少数人策划了各种高风险的金融活动,自私而不计后果地把金融市场变成了赌场——他们赚,我们赔。少数人是谁?是银行家,是投资者,还是监管者?他们是因为贪婪,是因为愚蠢,还是因为压根就睡着了?
  《不要让这些人把市场变成了赌场》作者长期在英国主流财经媒体从业,他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揭示:我们想要走出当前的金融危机,先要了解当前的危机是怎么发生的;我们想要了解当前的危机是怎么发生的,先要弄清银行家干了什么,投资者干了什么,监管者又干了什么;弄清了这些之后,我们自然知道未来的出路。
展开
精彩书评
  BBC记者罗伯特·佩斯顿以他特有的坦率为我们解读全球是如何陷入金融泥潭,并提醒我们应该怎样走出这个泥潭。
  ——《金融时报》
  
  在金融危机中,犯错的不只是哪一个人——银行贪婪,投资者愚蠢,监管机构麻木,政府不作为,都应该算作危机产生的原因。作为消费者的我们,也不只是旁观者。
  ——罗伯特·佩斯顿
展开
精彩书摘
  穷人不穷,富人不富
  “全球不均衡”,是许多经济问题出现的根源。“全球不均衡”是一个令人生厌、充满学术气而又含义隐晦的词汇,它描绘出了全球化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简单却又不同寻常的特征。总的来说,从经济层面考量,全球大致分为两类国家:节俭辛劳、高产出的生产国和消费旺盛的消费国。第一类国家包括东亚大多数发展迅速的制造业国家,比如中国,此外也包括日本和德国。跟他们同属一个阵营的还有以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为代表的石油出口国。这些国家的共同点是,它们生产的产品在总量上远多于其消费,这就意味着它们生产了大量的剩余产品,或者说通过出口赚取了大量储蓄。
  英国属于不那么光彩的第二类国家,这一阵营都是那些巨大的消费国,它们大量购买(而且会持续购买)中国、日本和德国出口的产品,从中东进口石化燃料,但是向他国出口的产品却不能弥补支出。这就是消费国,或者称为赤字国家阵营,其中包括英国、美国和欧元区的大部分国家。
  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认识这种不均衡。2011年,英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和服务(大部分是商品)达320亿英镑,但是只向中国出口了90亿英镑。凑巧的是,英国对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的出口就超过了对它的进口,而且英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基本可以抵消来自中国的贸易逆差。
  可是,英国还对德国、日本和挪威(天然气进口)有巨额的贸易赤字。所以,2010年全年,英国经常账户赤字达370亿英镑,2011年则为290亿英镑——而这个数据还是英镑贬值降低了出口产品价格、理论上促进了出口之后的结果。所以,这难免令人担忧。更令人震惊的是,自1983年以来,英国从没有在年度经常账户中出现顺差(虽然1997年的赤字非常小)。也就是说,近30年来,英国从来没有还清过欠款——英国从世界其他国家所购买产品的价值要超过英国卖给别国产品的价值——英国一直扮演着净债务国的角色。从1999年开始,英国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平均净赤字大约相当于全国总产出(GDP)的2.2%。英国的总负债(总负债指各种类型的债务——家庭债务、企业债务、金融债务和公共部门债务加总之和)在不断增加。
  从比例上讲,美国在商品和服务贸易中的赤字比英国还要大,2010年占GDP的3.4%,2011年增加到3.7%。美国进出口额之间的缺口大得让人瞠目结舌——2011年为5600亿美元,其中来自中国的商品贸易逆差就高达惊人的2960亿美元(2010年为2730亿美元)。这些赤字,意味着美国、英国和许多西欧国家正在通过向世界其他国家借债来维持本国国民的生活。也就是说,跟我们想要进口的东西相比,我们所出口的价值远远不够。
  多年来,大家都不把这当问题看:我们还是拥有这么多汽车、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只是因为我们可以按揭付款。
  根据IMF和英格兰银行的统计数据,自1998年以来,各大消费国年均赤字总规模大约为1万亿美元。反过来说,各大生产国的年均剩余也是这个量。容我再说一遍:德国、中国、日本和那些能源出口国,每年大约借给美国、英国和西欧各国1万亿美元,合人均2000美元,这才让我们有财力购买那些我们心安理得享受的各种商品,而且这些商品有很多都是在德国、中国和日本的生产车间制造出来的。
  他们在努力工作,而我们则在享受安逸的生活。如果你去参观中国的工厂,就会见到那些一天工作12小时、14小时甚至是16小时的工人,每天大约只能赚几美元,而住的宿舍就在轰鸣的生产线上面。他们一般能把收入的一半左右存下来。他们一心工作,都是为了明天、明年乃至十年之后的生活能够更好。当你问中国人为什么要存钱,他们会说,是为了攒足够的钱回农村老家做个小生意,盖个房子,或者给孩子交大学的学费,又或者攒退休之后养老的钱。毫无疑问,这些来自于社会福利不完善国家的大量储蓄,对于福利国家社会安全网络的构建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在中国,工作有很高的不稳定性。一个在中国南方生产童车的欧美商人曾经对我说,他可以不用征求意见或者费唇舌谈判,就能解雇任何不卖力的工人;不过他也说,招募和解雇工人越来越难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劳工越来越短缺。我采访过一位在生产线上工作的中国工人,她每天要在传送带旁坐10个小时,不停地把保险丝按到电路板上。我不知道她有没有一个长期的计划来克服工作的乏味。她说她省吃俭用都是为了攒足够的积蓄,然后回偏远的乡村老家开一家她自己的公司。这种整天做着最卑微的工作、攒下每一分钱立志开一家公司的故事,我也从中国一些20年前白手起家、现在已经成为亿万富翁的农二代的口中听到过。
  相比之下,在经济繁荣年代,英国人的存款总量少得可怜,平均储蓄率只有收入的大约3%。许多人根本没什么储蓄,而且负债累累。信用卡、储值卡、个人贷款铺天盖地。我们甚至不需要工作就能享受幸福生活——身穿名牌服装,使用各种电子产品。我们享受的这些,都是中国工厂中的那些工人生产的,他们却从来不奢望自己能消费。
  那么,你更希望成为依靠信用卡刷出更高生活水平的英国人或者美国人,还是希望成为坐在乏味的生产线旁从天亮一直劳作到天黑的中国工人呢?如果我们维持生活的方式是靠借钱而不是努力工作,是不是很奇怪呢?
  对于个人而言,用借来的钱买东西看起来很轻松,到了该偿还旧债时,我们可以再举一笔新债。这样一来,这种不能长久的生活方式就变得更具有吸引力了。中国、德国、日本等国不仅承担了所有的工作,还把钱借给英国人和美国人,好让我们能买下他们的劳动成果;因为他们生产的产品价格在不断下降,所以他们借给我们的钱价值越来越高,每年的购买力也就越来越强。例如,英、美从中国进口,中国的生产效率越来越高,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卖给我们的产品越来越便宜。英国人和美国人买东西觉得越来越合算,是因为中国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是因为我们自己的生产率在提高。既然德国人、日本人和中国人都准备借钱给我们,好让我们不用更努力更高效地工作就能维持甚至提高生活水平,要说服自己这一切都是应得的且一心膜拜这种经济奇迹,又有何难呢?
  在这个达利3主义风格的全球资本主义神话中,有一个明显得晃眼的致命缺陷——贫穷国家把钱借给富裕国家,以维持富国正在变得越来越富的假象。而最可怕的是,富裕国家选择视而不见,直到好日子无以为继了才意识到这一点。
  英、美两国的人终会感觉到全球生产/储蓄国和消费/借贷国之间的划分让人抓狂不已。说到底,总有一天,这些消费国的借款将超出它们的偿还能力——这些国家年均借款总额大约为每年1万亿美元,而在2006~2007年度则比这更多。总有一天,英国和美国的债主会意识到,这些国家的债务负担已经过于繁重,全球化的两极模式就不会运行得这么顺利,发达国家的大量债权人想要融得它们的资金,就会更加困难,就会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
  不幸的是,这种穷人把钱借给富人的超现实系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被摧毁的,它会苟延残喘许多年,不管是债权国还是债务国都将因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中国政府不会因为有一天早上突然发现他们在美国人的信誉上下的赌注太大,而要求美国马上偿还所有债务。在2011年夏,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原罗孚集团(现在已经属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设在英国中部长桥地区的工厂,他接受了BBC的采访,我问他是否认为:从长期来看,中国每年累积巨额贸易顺差是不可持续的?他说的确如此,但是却没有指明中
  国计划如何削减购买西方发达国家的债券,或者给出具体的时间表。
  2007年以后,把从中国、德国、日本和其他顺差国融来的资金贷给英国、美国、西班牙、爱尔兰、希腊等消费大国的家庭和企业的那些银行和投资者开始意识到,他们的债务人——比如美国借钱买房的穷人或者爱尔兰过度扩张的银行,在贷款偿还方面愈显吃力。后来,这些人惊慌地发现,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各发达经济体的政府所借的债务已经超出了它们的偿还能力。
  对于2007年8月大危机,其后经济的衰退和动荡,以及今天的欧元区危机,从东向西,从生产国向消费国,从穷国向富国的巨额资金流动,表明全球化已经误入歧途。
  ……
展开
目录
第1章 金融危机前奏——银行用我们的钱赌博
我发现了赌局
盲目崇拜市场是赌博心态
失灵的市场就是赌场
银行有无限放贷的欲望
银行危机:为了利润,忘了风险
银行家是永远的赢家

第2章 金融全球化——债务全球化
一份创新,一份风险
投资风险不会因全球化而减小
全球化催生更多跨境债务
金融全球化意味着债务复杂化
金融扩张的困境

第3章 超现实的金融怪象——穷人借钱给富人
穷人不穷,富人不富
借钱给别人的人日子更安全
水往低处流,钱往高处走
欠钱不要紧,要紧的是还钱
举债度日绝非长久之计

第4章 金融危机的主推手——可恨可怜的银行
银行想方设法让穷人买房
银行出现挤兑,人们才感受到危机
银行拼命吹泡沫,泡沫终会破灭

第5章 危机是博弈的结果——无力的金融监管
市场的监管者竟然扭曲了市场
监管者过于信任银行
自由市场的信念导致羊群心态

第6章 金融危机中的难题——财政危机
货币联盟化解决不了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即财政危机

第7章 金融危机中的侥幸心理——幻想救世主
救世主先得救自己
救世主脚下的路更难走

第8章 金融危机中的生存之道——抱团取暖
金融危机是货币危机,也是国家危机
危机当前,欧元区有解体的危险
从危机中抽身的蚂蚁有可能绊倒大象
不想独自挣扎,只好抱团取暖

第9章 金融危机的教训——我们不能被银行挟持
让每一笔金融交易趋于理性,告别虚假繁荣
金融补贴和金融干预不可偏废
修补现有金融体系,银行变革刻不容缓
金融监管的心思要用对地方

第10章 金融危机的启示——未来之路充满坎坷
金融危机凸显政府的作用
金融危机摊开了收入问题
金融稳定时刻面临挑战
在金融危机中抓住机遇
金融危机不是匆匆过客
感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