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摘要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聚焦
1.1.3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学理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农民福利”的研究格局
2.1.1 国外研究中“中国福利”与“中国农民福利”的研究进展
2.1.2 国内研究中“农民福利”的研究进展
2.1.3 小结
2.2 第三部门的福利治理
2.2.1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Theory of Welfare Pluralism)
2.2.2 替代理论(Substitution Theory)
2.2.3 互补理论(Complementarity Theory)
2.2.4 第三部门的福利治理
2.2.5 小结
2.3 总结
第3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3.1 基本假设
3.2 基本概念
3.2.1 农民福利
3.2.2 第三部门
3.3 分析视角
3.3.1 国家与社会视角
3.3.2 福利治理视角
3.3.3 地方性视角
3.4 研究框架
3.4.1 基本的研究框架
3.4.2 具体的研究路线
3.5 研究方法
3.5.1 文献研究
3.5.2 定量研究
3.5.3 个案研究
3.6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3.7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4章 农民福利的变迁与透视
4.1 国家与社会视野下C村农民福利的透视
4.1.1 调查的村庄
4.1.2 全能主义视野下C村农民福利的实践逻辑
4.1.3 农民福利的衰减:“国家退出”下的市场化福利
4.1.4 小结:C村农民福利的结构分析
4.2 中国农民福利的整体透视
4.2.1 现行中国农民福利的实践模式
4.2.2 现行中国农民福利的发展困境
4.2.3 小结
4.3 总结
第5章 第三部门视域中的农民福利
5.1 传统福利主体在农民福利中的限度
5.1.1 政府行动在农民福利中的限度
5.1.2 建立于家庭基础上的土地福利的功能限度
5.2 后全能主义背景下农村福利主体的结构转型
5.2.1 后全能主义与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
5.2.2 C村第三部门暨新型福利主体的崛起
5.2.3 第三部门的生成逻辑
5.3 风险社会中农民的福利体系建构
5.3.1 风险社会中的农民
5.3.2 风险社会中c村农民福利的建构
5.3.3 小结:农民福利的转型与嬗变
第6章 第三部门在农民福利中的治理机制
6.1 第三部门在农民福利治理中的行动机制
6.1.1 代理机制:政府导向的合作
6.1.2 替代机制:市场导向的合作
6.1.3 补充机制:自发导向的合作
6.2 农民福利的合作主义治理模式
6.2.1 第三部门视域下农民福利的合作主义治理模式
6.2.2 合作主义治理模式下农民福利的资源吸附渠道
6.2.3 合作主义治理模式下农民福利的治理成效
6.3 农民福利合作主义治理模式的社会基础
6.3.1 合作主义治理模式下发展型农民福利的合理性
6.3.2 社会结构的根本变化
6.3.3 农民的福利意识、风险意识及保障意识的现代性转向
6.4 农民福利合作主义治理模式的路径选择
6.4.1 合作主义治理模式下政府的行动定位
6.4.2 合作主义治理模式下第三部门的角色建构
6.4.3 合作主义治理模式下第三部门与政府的关系重建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基本结论
7.1.1 第三部门在农民福利治理中日益凸显的重要性
7.1.2 第三部门型塑了农民福利的合作主义治理模式
7.1.3 第三部门拓展了农民福利的内在结构与发展方向
7.2 合作主义治理模式的可复制性分析
7.2.1 C村合作主义治理模式的行动基础
7.2.2 第三部门在农民福利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7.2.3 有待拓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