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研究总结及改进方向
近些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城市的关注,已经成为很多城市经济发展的突破方向。因此,本书对中国城市旅游竞争力问题进行了统计研究,如何认识旅游产业与城市经济的关系,如何构造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如何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测度等成为本书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本书借鉴旅游经济学和城市竞争力前沿理论与相关科研成果,结合中国旅游行业发展的实际问题,综合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统计描述与统计模型相结合的系统研究方法,围绕着中国城市旅游竞争力突出问题展开综合评价与分析。
本书主要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成果:
第一,对城市旅游竞争力概念进行了科学的界定。本书基于前人关于核心竞争力概念的论述,结合旅游产业特性,提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内涵,即城市旅游竞争力是指在旅游产业本身素质和城市旅游环境的综合作用下,通过在旅游市场上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来的持续发展壮大的能力。城市旅游竞争力具体表现在表层的旅游产品竞争力、操作层的旅游企业竞争力和内因层的旅游生产要素竞争力上。
第二,在对城市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运用AHP法构建了包括城市发展、旅游市场、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子系统的评价体系,利用首次中国城市旅游竞争力调查数据,选取全国293个地级市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采用聚类分析、对应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对中国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现状、分类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得出以下实证结论:1.从总体的空间分布上看,本次参评的城市九成以上都位于著名的人口分布线瑷珲一腾冲线的东南方。这片占我国领土面积36%的地域上居住着96%的人口,几乎所有的旅游竞争力最强的第一类城市(仅乌鲁木齐除外)和位于第二梯队的旅游生态竞争力城市(仅拉萨除外)都分布在这片区域,说明旅游的需求要素是城市旅游竞争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2.在进行区域评价的基础上得出东部地区城市旅游竞争力强,中、西部地区极具潜力,且各具特色的结论;在对具有超强实力的环渤海、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进行评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区域内城市群间旅游合作是优势互补、提升区域旅游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第三,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分析了城市旅游竞争力构成要素的内在关系。传统的层次分析法和统计模型方法无法对多个层次因素置于同一模型框架中进行整合分析,因此,为了描述错综复杂的指标之间的关系,本书在对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利用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着重探讨城市旅游竞争力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潜在关系及其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贡献。由于结构方程模型对样本的同质性要求较高,在本研究中将样本分为两类进行研究。第一类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及品位度和交通各方面都比较发达的城市,一共有134个这样的城市,第二类刚好相反,这样指标的同质性得到大大改善。在经过指标选择、数据处理、模型检验和拟合的基础上最终通过比较两个模型,发现这两类城市在对旅游经济的促进方面走的是不同的发展之路。第一类城市由于旅游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品位高,加之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因此走的是以开发资源为主、全面发展的道路;而第二类城市由于先天资源不足,主要是经济发展带动旅游发展,走的是以发展经济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带动旅游产业的路线。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