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襄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襄阳文化旅游资源赋存量大,无论是从存量还是从质量方面看,都是相当可观的,但是从旅游开发角度分析,对襄阳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的总体评价可概括为“五多五少”。
(一)文化资源类型多、单体成规模的少襄阳作为一个拥有2800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存相当丰富,表现出资源类型多,历史文物价值大、时间跨度大、历史延续性好等优势,但是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看,一个文化资源要具备旅游开发价值首先必须具有较大单体规模和相对广阔的周边环境。按照这个标准来看表3-1中所列出的襄阳市区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如广德寺多宝塔、襄阳“古隆中”、襄阳城墙、襄阳王府绿影壁、米公祠、邓国故址、李曾伯记功铭等,除了襄阳“古隆中”由于隆中风景区多年的建设,已经得到了相对充分的利用外,其他的国家级文物,虽文物价值巨大,但由于多年以来未对文物周边环境进行有效保护,民宅抢占文物空间现象严重,使得所开发出的景区景点小、分布零散,表现出文物价值大、观赏价值小,历史故事有讲头、旅行游览无看头的尴尬局面。这四个景点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周边环境遭到破坏,使得文物本身的重要性、所承载的历史感和旅游体验性大打折扣.比如襄阳古城城墙内外商品房的过度开发使得古城墙的雄伟、险峻之感荡然无存,太多的现代建筑和现代化设施使得古城墙的历史感大为弱化,由于古城墙与周边环境的不协调、游览视线的不通透,以及与城墙相关的历史文化景观再现得不够,游客实际旅游体验价值与旅游期望价值相去甚远。再如绿影壁,仅有一个照壁,从昭明台出发步行大概需要20分钟,但是影壁本身一眼就看完了,即使加上讲解也不会超过5分钟,再加之影壁周边民宅林立,很难让人感受到当年襄阳王府的恢弘气势,反倒由于环境的倒逼效应,显得襄阳王府的小气与不济,这些使得襄阳王府在古城文化旅游中的旅游价值大大降低。值得一提的就是被称为“襄阳建城的历史源头”的邓城遗址,由于面积大致使保护难度大,许多地方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实在可惜。
(二)单体资源零星分布的多、集中分布的少
襄阳文化资源数量众多、文物价值大,但是旅游组合状况较差,集中连片分布的较少。同样以表3-1中所列出的位于襄阳市区的7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来分析,尽管它们都属于襄阳市,但是分属于襄城区和樊城区,地理空间上是划江而治的。即使是在襄城这边,也是分布得很散,隆中和广德寺相距较近可为一个单元,襄阳古城和绿影壁可由北街和南街相连而贯通为一个单元。米公祠与襄阳古城隔江相望自成一个单元,而同为樊城区的邓城故址则位于高新区,距离米公祠较远,又自成一个单元。这种比较分散的布局特征,不仅给旅游线路设计和旅游资源整合带来了难度,而且难于使各个资源的价值达到旅游聚合效应,相互放大,再加之单体规模小、观赏性差就会使得它们在旅游开发中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三)历史文化科考价值大的多、旅游观赏体验价值大的少
襄阳市众多文化资源都具有历史文化科考价值大而旅游观赏体验价值低的特征,比如邓城故址、众多的摩崖石刻、墓葬、石雕石刻、遗址等物质遗产和以《黑暗传》为代表的非物质遗产等。这些资源本身大多难以单独开发成具有旅游招徕功能的旅游吸引物,但是可以为丰富旅游景区内涵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比如“李曾伯记功铭”由于在岘山游步道附近,周边又有良好的植被自然环境,故而可以成为游览过程中的一个小景,让人们驻足停留,起到增加岘山旅游文化内涵、延长游客旅游时间、丰富旅游观赏内容的作用。再如邓城故址和《黑暗传》,尽管观赏性差,但是在旅游宣传和旅游讲解中,适当引入这些内容,可以增加地域文化的历史厚重感,丰富襄阳的文化旅游内涵和形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