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研究:理论与实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23030
  • 作      者:
    张述林,李源,刘佳瑜等编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研究:理论与实践》在借鉴乡村旅游规划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旅游发展规划理论和规划内容的研究,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以促进区域乡村旅游发展为核心,以推动区域乡村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全面性、特殊性为原则,从“概念辨析、理论剖析、方法探析、内容分析”等方面入手,构建了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理论体系,并举例对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实践解析,构成《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研究:理论与实践》“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概念研究—规划理论研究—规划方法研究—规划内容研究—规划实践印证”的整体结构体系。
展开
精彩书摘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研究: 理论与实践理论研究篇
  理论研究是整个研究体系的基础。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理论研究部分应着重于以下四点,一是对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相关概念的研究,二是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乡村旅游规划研究的综述,三是通过理论基础、基础理论、核心理论三个方面对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理论的研究,四是对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方法和内容研究方法的研究。第1章概念与研究进展第1章概念与研究进展
  1.1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概念
  1.1.1乡村与旅游
  1乡村
  乡村与城市具有诸多不同的地域特征,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浪潮下,乡村的概念、特征、功能、类型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1) 乡村的概念
  “乡村”这个司空见惯的词,其概念似乎清楚但不明晰,一般来说,乡村是一个相对于城市而言的概念,在有关文章中,已有大量的城乡划分标准,但仍然缺乏一个足以说明乡村总体本质较为准确的概念,不同的学科对其有不同的视角和解释。
  在《辞源》中,乡村指主要从事农业、人口分布较城镇分散的地方。乡村地理学家胡夫?克劳特认为,乡村是人口密度较小,有明显田园特征的地区,具有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小规模和低层次的聚落、特有的乡村生活方式特点。黑尔法奎认为,乡村是一个地域范围,突出乡村的特质即乡村性。拉采尔认为,乡村指人群与房屋的分散,而城市则指交通方便,人群与房屋的集中。罗德菲尔德指出,乡村是人口稀少,比较隔绝,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基础,人们生活基本相似,而与社会其他部分,特别是与城市有所不同的地方。乡村和城市这一对矛盾体的界定和关注一直贯穿在人类学的研究过程中,而且“乡村”具有社区性的概念,强调社区的社会秩序与社会关系。张小林(1998)等学者从职业、生态、社会等不同的角度对乡村做出了不同的解释。由此可见,乡村不是一个简单的定义所能涵盖的,它是一个复杂而又模糊的概念。从单个方面来定义乡村也是不会被广泛接受的。
  套用传统的观念来定义乡村,已经很难符合乡村发展的实际了,乡村的定义可以由乡村性来取代,即乡村的概念可以由乡村性的强弱程度来确定。一般而言,随着聚落规模的扩大,聚落职能的非农化程度越高,乡村性也就越弱。乡村性的地区就是乡村地域,城市性强的地区就是城市地域,两者之间不存在断裂点,城乡之间是连续的(冯年华,2011)。
  2) 乡村的特征
  乡村不仅和地域、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文化构成,在这一空间地域系统中还包含着社会文化体系,乡村的特性表现在: 第一,空间辽阔,乡村人口散居,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人口流动率小,居民点规模小;第二,土地类型以农业和林业用地等自然用地为主,以粗放型方式为主,具有乡村型自然景观;第三,乡村居民具有区别于城市居民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以家庭为中心,注重家庭和家族的利益,血缘观念较重,地方观念和乡土观念浓重,风俗、道德的习惯势力较大,乡村社区环境较为封闭,居民观念较保守,生活节奏慢,社会变动小。
  2旅游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类休闲意识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的认识在逐步地扩大和深入。然而旅游却拥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旅游的概念、特点、类型等值得人们探讨。
  1) 旅游的概念
  旅游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旅游活动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诗经》《礼记》《战国策》等典籍中已有旅游方面的词汇;到了唐代,“游子”“游艺”“游奕”“游僧”“游侠”“宦游”“优游”“神游”等颇具旅游意义的词语已相当普遍地出现在史书、诗词中。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还罕见“旅游”二字,更多的是用“旅行”代替。
  “旅游”从字义上很好理解。“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者合起来即旅游。所以,旅行偏重于行,旅游不但有“行”,且有观光、娱乐含义。
  关于旅游的科学含义,至今仍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奥地利经济学家Herman Von Schullrad认为旅游是“国外或外地人口进入非定居地并在其中逗留和移动所引起的经济活动的总和”;英国旅游学会给出的旅游的定义是“指人们离开其生活和工作地点向目的地作暂时的移动以及在这些目的地作短暂停留有关的任何活动”;世界旅游组织将旅游定义为“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她)们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旅游专家国际联合会认为旅游是“由人们向既非永久定居地亦非工作地旅行并在该处逗留所引起的相互关系和现象的总和”。在各种旅游定义的概述中,各有其强调的侧重点。有的强调用自己的经济手段和为着自己的各种需求而外出旅游,但却忽视了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公费旅游;有的强调旅游的娱乐性,但却忽视了以求知为目的而进行旅行的广泛性;有的虽然承认求乐、求知是外出旅行的目的,但却忽视了旅游活动与经商谋利的联系;有的强调旅客必须至少在外停留24小时,但却忽视了边境旅行在旅游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有的强调旅游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居民的一种特殊生活方式,但却忽视了古代社会旅游活动对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启迪等。
  尽管人们对旅游的定义有着各种不同的表述,但是有几个共同点却可以肯定。那就是: 旅游者外出旅行绝不能导致永久性居留,否则就是改变定居地;旅游者出游凭借的是自己拥有的可以自由支配的经济手段和必要的闲暇时间,否则与一般公务访问就无甚区别;旅游者出游,临时居留外地或别国,必须由旅居地为之提供食宿、游览、购物、文化娱乐和通信等系列服务。
  鉴于上述分析,对旅游的定义可做如下表述: 旅游是人们以前往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
  2) 旅游的特征
  人类旅游活动除了因时代的影响而具有不同时代的特征外,还有其自身最本质的特性,这就是审美性、异地性、暂时性、流动性。这些特征贯穿于人类旅游活动的始终,无论是过去未来,还是古今中外,皆莫能外。
  (1) 审美性。首先,从主体看,审美追求是旅游者的普遍动因。旅游的具体动机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旅游的形式和内容也不断地发展变化,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为了获得身心的愉悦,审美活动贯穿于旅游的全过程和渗透到旅游的一切领域中。其次,从客体看,旅游资源是体现美的载体。旅游的天地很广,所涉及的事物多种多样,旅游审美的渠道也很多,不过就审美对象而言,不外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大类。各式各样的旅游资源无不体现或表现出这三种美。因此,可以说旅游资源是美的载体。最后,从媒体看,旅游业是创造和生产美的行业。旅游业的任务就是适应经济建设和旅游者的需要,生产和挖掘美的景观、美的艺术、美的商品,提供美的服务和管理。
  (2) 异地性。旅游是人类一种空间活动,离开日常生活圈到另一个地方短时期逗留,去观赏异地风光,体验异国情调,同当地人交往,并参与那里的活动,使精神和身体得到放松和休息。因此,一个地区异地性越强,对域外的旅游者吸引力就越大,旅游者的感受也就会越深。旅游的异地性特征是指旅游活动的发生要以行为主体的空间移动为前提。然而,在理论上表述“异地”的含义并不难,而在实践中却有大量难以认定的现象,其原因在于人们难于对所谓“常住地”的空间区划给以清楚的界定。城镇大小不一,社区也是一样,不管按什么标准,都难有统一的结果,这是实践中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
  (3) 流动性。旅游的异地性,决定了旅游的流动性。因为旅游者为了实现旅游目的,首先必须能够顺利地从自己的常住地转移到异地景区,然后从一个景区向另一个景区转移,这就产生了流动,也就是旅行。只有流动(旅行),游览才能获得更广阔的空间形式。
  (4) 暂时性。旅游的暂时性特征是指旅游是仅发生在旅游者人生时间波谱中某一时段上的行为。旅游者按计划出游,也要按计划返回。所以,这段时间也往往被看成是对正常生活时间的一种溢出。与“异地性”一样,确定空间界限的难题在确定“暂时性”这种时间界限时也依然存在。
  1.1.2乡村旅游
  1乡村旅游的概念
  由于国外乡村旅游起步较早,国外一些专家学者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有着深入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概念见表1.1。表1.1国外学者乡村旅游概念表
  学者概念Bramwel和Lane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行活动,而且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运动和健康旅游、教育性旅游、文化和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性的民俗旅游活动Gannon乡村旅游是指农民或乡村居民出于经济目的,为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而提供的广泛的活动、服务和令人愉快事物的统称世界旅游组织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乡村旅游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在芬兰,乡村旅游是指把村舍出租给旅游者或者在乡村为旅游者提供膳食服务;在荷兰,乡村旅游是指在农场里进行野营、步行、骑自行车或骑马参观农场;在希腊,乡村旅游主要是指在传统的民居里住宿、吃农家自制的食品等。
  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学者们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不完全一致,但基本上都认同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根植于乡村世界的乡村性是吸引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基础,因而我们认为乡村性应当成为界定乡村旅游概念的最重要的标志(冯年华,2011)。
  国内学者曾一度将农业旅游、农家乐与乡村旅游的概念混淆。近年来的研究中,学者们已经比较深刻地认识到概念混淆对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实践操作带来的诸多影响,并总结出更准确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概念见表1.2。表1.2国内学者乡村旅游概念表
  学者概念杜江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何景明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唐代剑乡村旅游是一种凭借城市周边以及比较偏远地带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面向城市居民开发的集参与性、娱乐性、享受性、科技性于一体的休闲旅游产品,它的本质特性是乡土性刘德谦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乡村风情(乡村的风土人情);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郭焕成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形式
  2乡村旅游的特征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从它最初发展至今,就表现出很多独特性,如资源特色、产品特点、市场特征等各个方面。这些独有的特点使得乡村旅游成为全球发展最快、最受欢迎的旅游活动形式。
  (1) 乡村旅游的内容具有广博性。任何处于乡村地区的潜在资源都可以包装成乡村旅游产品,如各具特色的乡村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风情,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风格迥异的乡村民居建筑,富有特色的乡村传统劳作,形态各异的农用劳动器具,乡土气息浓郁的农事节气活动,生活感强烈的农产品现场加工,这些都是乡村旅游可以挖掘利用的资源,内容极为丰富。
  (2) 乡村旅游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一种新型尝试,它将旅游项目由陈列式上升到参与式,并使旅游者在热汗淋漓的农耕农忙中体会到劳动所带来的全新生活体验。他们既能观赏到优美的田园风光,又能满足参与的欲望,最后还能购得自己劳动的成果,很好地融观光、操作、购物于一体。那些参与程度高的乡村旅游活动,往往更能吸引城市旅游者,只有那样才能让游客真正体会到乡村旅游的乐趣。例如,加拿大农业大省纽芬兰省的草莓节、魁北克省的“农夫生活之旅”等,都为游客准备了许多亲自参与的活动项目。另外,乡村旅游还需要充分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让他们也参与其中,这样可以让他们从中受益,还能使游
  ……
展开
目录

前言
理论研究篇
第1章概念与研究进展3
1.1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概念3
1.1.1乡村与旅游3
1.1.2乡村旅游5
1.1.3旅游发展规划7
1.1.4乡村旅游发展规划10
1.1.5其他相关概念11
1.2国内外乡村旅游规划研究进展16
1.2.1国外乡村旅游规划研究综述16
1.2.2国内乡村旅游规划研究综述17
第2章理论与方法19
2.1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理论研究19
2.1.1理论基础19
2.1.2基础理论21
2.1.3核心理论26
2.2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方法研究33
2.2.1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方法33
2.2.2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内容研究方法36
内容研究篇
第3章发展背景与基础研究43
3.1发展背景与环境分析研究43 3.1.1规划编制背景分析研究43
3.1.2业界环境分析43
3.1.3专项环境分析43
3.1.4相关规划解读43
3.1.5相关案例研究44
3.1.6乡村旅游发展问题诊断研究44
3.2乡村旅游资源研究44
3.2.1乡村旅游资源分类研究45
3.2.2乡村旅游资源评价49
3.3乡村旅游市场分析研究49
3.3.1乡村旅游市场现状分析49
3.3.2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分析50
3.3.3乡村旅游未来市场规模分析50
第4章战略运筹与发展布局研究51
4.1发展战略与定位研究51
4.1.1指导思想分析51
4.1.2基本原则研究51
4.1.3乡村旅游发展目标研究51
4.1.4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研究52
4.1.5乡村旅游市场定位研究52
4.1.6乡村旅游形象定位研究53
4.2空间布局与重点项目策划研究54
4.2.1总体布局研究54
4.2.2功能分区研究54
4.2.3重点项目策划研究55
4.3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与游线规划研究55
4.3.1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构建56
4.3.2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方向研究56
4.3.3乡村旅游线路设计研究57
4.4乡村旅游商品开发与购物规划研究57
4.4.1商品开发软环境研究58
4.4.2乡村旅游商品开发研究58
4.4.3乡村旅游购物研究58
第5章发展对策与实现途径研究59
5.1乡村旅游发展品牌体系研究59
5.2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59
5.2.1分级市场营销研究60
5.2.2分产品类型营销研究60
5.2.3其他营销策略研究60
5.3乡村旅游发展重点工程研究60
5.3.1重点示范工程61
5.3.2乡村旅游信息化工程61
5.3.3乡村旅游标准化体系工程61
5.4乡村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研究62
5.4.1乡村旅游与第一产业融合研究62
5.4.2乡村旅游与第二产业融合研究62
5.4.3乡村旅游与第三产业融合研究62
5.5乡村资源环境保护研究63
5.5.1乡村旅游容量控制研究63
5.5.2人居环境保护研究63
5.5.3耕地保护研究63
5.5.4乡村文化保护研究63
5.5.5古镇村落与乡村建筑风貌保护研究64
5.6乡村旅游发展的社区参与研究64
5.7乡村旅游发展支撑保障体系研究65
5.7.1乡村旅游配套设施规划研究65
5.7.2政策保障机制研究65
5.7.3人力资源保障机制研究66
5.7.4利益相关者的协调机制研究66
5.7.5危机应对机制研究66
5.8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研究67
5.8.1投资估算67
5.8.2效益分析68
案例研究篇
第6章发展背景与基础分析73
6.1发展背景与环境分析73
6.1.1规划编制背景73
6.1.2业界环境分析75
6.1.3专项环境分析79
6.1.4相关规划解读83
6.1.5相关案例分析84
6.1.6发展问题诊断92
6.1.7基于“平台载体纽带传动力”机制的重庆乡村旅游驱动原理95
6.2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95
6.2.1乡村旅游资源分类95
6.2.2乡村旅游资源评价100
6.3乡村旅游市场分析102
6.3.1乡村旅游市场现状分析102
6.3.2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趋势103
6.3.3乡村旅游市场规模预测105
第7章战略运筹与发展布局107
7.1发展战略与定位研究107
7.1.1指导思想107
7.1.2基本原则107
7.1.3发展目标108
7.1.4发展战略108
7.1.5乡村旅游市场定位110
7.1.6乡村旅游形象定位112
7.2空间布局与重点项目策划研究113
7.2.1总体布局规划113
7.2.2功能分区规划114
7.2.3重点项目规划116
7.3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与游线规划研究121
7.3.1乡村旅游产品体系121
7.3.2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方向122
7.3.3乡村旅游线路设计126
7.4乡村旅游商品开发与购物规划研究139
7.4.1软环境规划139
7.4.2乡村旅游商品开发规划140
7.4.3乡村旅游购物规划142
第8章发展对策与实现途径143
8.1乡村旅游发展品牌体系研究143
8.1.1“巴渝人家”乡村旅游总体品牌143
8.1.2“4大”区域品牌143
8.1.3“10大”片区品牌143
8.1.4“38个”区县品牌143
8.2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147
8.2.1分级市场营销策略147
8.2.2分产品类型营销148
8.2.3其他营销策略150
8.3乡村旅游发展重点工程研究151
8.3.1实施乡村旅游重点示范工程151
8.3.2实施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工程152
8.3.3实施乡村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152
8.4乡村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研究153
8.4.1乡村旅游与第一产业融合153
8.4.2乡村旅游与第二产业融合155
8.4.3乡村旅游与第三产业融合155
8.5乡村资源环境保护研究157
8.5.1容量控制规划157
8.5.2人居环境保护规划158
8.5.3耕地保护规划159
8.5.4乡村文化保护规划159
8.5.5古镇村落与乡村建筑风貌保护规划160
8.6乡村旅游发展的社区参与研究160
8.6.1社区参与当地乡村旅游规划与法制建设160
8.6.2拓宽社区参与的旅游发展途径161
8.6.3实施多元化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161
8.6.4合理分配社区旅游收入161
8.6.5尊重居民参与愿望161
8.7乡村旅游发展支撑保障体系研究161
8.7.1乡村旅游配套设施规划161
8.7.2政策保障机制167
8.7.3人力资源保障机制169
8.7.4利益相关者的协调机制171
8.7.5危机应对机制172
8.8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175
8.8.1投资估算175
8.8.2效益分析175
创新研究篇
第9章乡村旅游资源与特色项目研究179
9.1乡村旅游资源研究179
9.1.1乡村旅游资源分类探索179
9.1.2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研究186
9.2空间总体布局研究194
9.2.1思路一194
9.2.2思路二200
9.3特色项目创新214
9.3.1乡村旅游品牌项目规划215
9.3.2统筹城乡示范项目规划218
9.3.3乡村旅游扶贫项目规划221
第10章乡村旅游发展优化与机制研究223
10.1乡村旅游特色区县?小镇体系探索223
10.1.1体系建构原则223
10.1.2特色区县与小镇体系规划研究223
10.2以乡村旅游引领重庆农村经济?社会结构调整与优化232
10.2.1以乡村旅游引领重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232
10.2.2以乡村旅游促进重庆农村社会结构优化234
10.3乡村旅游发展机制研究236
10.3.1重庆市乡村旅游土地利用整合机制研究236
10.3.2重庆市乡村旅游与现代农业整合机制研究244
10.3.3重庆市乡村旅游投资企业引导机制研究245
10.3.4重庆市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研究247
第11章乡村旅游逻辑图与相关概念研究252
11.1乡村旅游与相关概念的关系252
11.1.1全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252
11.1.2乡村旅游综合体253
11.1.3城镇体系254
11.1.4乡村购物254
11.1.5现代农业园255
11.1.6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256
11.1.7新农村建设256
11.2乡村旅游逻辑关系分析257
参考文献258
后记262
附录26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