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汇率制度也并非完全是汇率政策的从属概念,其选择还要受制于国际经济环境。例如,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各国便不能自由选择汇率制度。又如,在欧元区内,各个成员国也只能服从整个欧元区域的安排。因此,一国的汇率政策只有在既定的汇率制度下才能发挥作用。但是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国际货币体系进入浮动汇率制时代以后,一国可以自主选择汇率制度时,此时汇率制度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国汇率政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事实上,汇率政策被货币管理当局作为一项政策工具用来调节国民经济内外失衡的历史并不长。在金本位时代,在“物价一金币流动机制”的作用下,一国国际收支的失衡可以通过黄金的自由输出人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物价、自发改善国际收支。由于汇率调节自发调节了国际收支,汇率政策并无存在的必要。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一多边的国际货币制度安排下,各国主动放弃了一部分货币自主权,表现为各国明确自己的货币与美元以一个公开的比价兑换,并负有维护这个比价的义务。此时尽管从理论上讲可以通过本币的法定升值或贬值来调节本国经济外部不均衡,但这一自主权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只有当其国际收支发生根本性失衡时本币法定升值或贬值才成为可能,因此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汇率政策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没有受到重视。只有在“牙买加体系”下,汇率政策才逐渐成为各国中央银行宏观金融调节工具箱中比较重要的一种调节外部经济失衡的工具。与此相适应,汇率政策的经济效应也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
有鉴于此,由于本书是在既定的国际货币制度条件下,讨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应该如何通过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更好地服务于本国的宏观金融调控,本书选择了更为宽广概念的汇率政策作为研究对象。
2.1.3货币政策的内涵
货币政策是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所采取的各种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信用总量的方针与措施的总和。①货币政策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二是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以及货币政策的具体传导机制,两者共同构成货币政策的内涵。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中央银行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要完成的主要目标。主要是: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这些政策目标之间关系既有一定程度上的统一,更多地则表现为目标之问的相互冲突性。例如,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目标的冲突。我们可以看到,当国内物价上涨时,必然导致商品出口数量减少,国际收支因此而改变。只有世界各国的物价水平大致相同,并保持在相对合理的水平上时,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这两个目标才能同时实现。实际上,针对这种由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多重性而导致的短期不一致性,大部分国家通常是综合这些目标,并权衡它们之间的比重。近些年来,实现物价稳定成为多数经济体货币政策目标的共识。一方面是因为学术研究推翻了通胀和总产出之间的长期替代关系的观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过去三十多年宏观经济的现实,即不稳定的高通胀导致总产出和就业的更大幅度的波动,而稳定的低通胀时期产出和就业波动也就较小,人们也认同价格稳定是取得更广泛意义上的经济稳定的关键。我国也将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锁定于稳定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选定的中间性或传导性金融变量。这是因为,从货币政策操作到货币政策起效中间存在着一段很长时间的政策时滞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因而中央银行通常会选择一个中间变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当局通过监控中介目标,便于更有效地观察货币政策的最终效果。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央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指标选择与确定是货币政策的核心与基础问题。中介目标的选取通常要求遵循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原则。根据这一原则,通常可供选择的中介目标包括:利率、汇率、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率、超额准备金等。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一般都走过从利率到货币供应量、再从货币供应量到汇率、利率的过程,目前,甚至很多国家放弃了各种中介目标,直接将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对象。
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及其他政策工具。一般性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制度主要是指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对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资产种类进行限制、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计提标准等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手段。准备金制度是中央银行调节力度较为强大的一种工具,被形容为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把巨斧,西方国家的央行运用准备金制度较为慎重。再贴现政策主要是通过制定或调整贴现贷款和贴现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给的政策措施。它主要包括调整再贴现率和确定再贴现价格。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