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北京农业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38862
  • 作      者:
    于德源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于德源,1946年生,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北京地方史研究工作,出版专著《北京历代城坊、宫殿、苑囿》、《北京农业经济史》、《北京漕运和仓场》、《明清之际北京的历史波澜》、《北京史通论》、《北京历史灾害、灾荒纪年》、《北京灾害史》(上、下)。
展开
内容介绍
  《北京专史集成:北京农业史》主要内容包括:春秋、战国时期北京地区的农业、春秋时期生产关系落后的燕国、战国时期燕国强盛及农业发展、秦、汉时期北京地区的农业、秦、汉时期北京地区农业技术的进步、秦苛政对社会经济的破坏、两汉时期北京地区农业技术的进步等。
展开
精彩书摘
  《北京专史集成:北京农业史》:
  转年遗址的出土石器中最引起笔者注意的是“石容器残片”。众所周知,陶器的生产是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是先有了原始农业,然后才有了陶器。这已是史学界常识性的观点。但是,正如青铜器是脱胎于陶器一样,陶器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照道理推测,显然应是从石器生产中脱胎而来,但是迄今为止,所见的出土石器多为砍砸器和刮削器,绝少见到与陶器类型近似的容器。在北方地区,河北易县和迁西县曾发现出土石容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但年代比转年遗址要晚2000年左右,且共存的陶器也呈现出较高的制造水平“。显然这两处遗址所处应是陶器制造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的时代即晚于原始农业刚刚产生的新石器早期。只不过大约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如比较容易取得硬度较低的石材料,从而陶器制作虽然盛行但石容器还处于残留阶段。转年遗址中石容器残片不但和制作技术原始的陶器共存,而且作为农业经济象征的石磨棒、石磨盘也和大量作为狩猎经济象征的细石器共存,这就充分表明了其原始性。其实,大家之所以认为石磨棒、石磨盘是农业加工工具,那是因为这两种石器经常和原始农业经济特征十分明显的陶器、石镰等农业工具一同出土的缘故。笔者认为,在原始农业刚刚发源的时期乃至于在此以前,石磨盘、磨棒应该是采集经济中加工草籽一类野生食物的工具,只不过在原始农业产生以后由于加工的材料变为谷物,这才成为农业加工工具。也就是说,笔者认为在原始农业起源的时期并没有专门的农业生产工具或加工工具,甚至没有专门煮食的用具。石斧既可以用来狩猎也可以用来垦荒,早期的石镰应当和狩猎经济中的刮削器有某种关系。原始农业起源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应该同时也是狩猎和采集工具,只是在原始农业进一步发展以后它们才转化为农业生产工具,并在以后的农业生产活动中根据需要对器形加以改进,从而使农业生产工具的种类更加丰富。举例来说,中国早期的刀币和布币的造型是刀和耒耜,这说明在中国商品交换的起源时期作为价值体现的一般等价物是武器和农具。铜制的刀币、布币是脱胎于实物武器和农具而来。当然,这是商业经济已经十分成熟的时期的事情。至于圜钱则是更以后的事情,器型已经抽象化,完全洗脱了武器和农具的痕迹。过去人们一般认为在出现陶器以前古人类只能烧或烤食肉类或果类,石制容器的发现证明这种看法有些失之片面。实际的情况是在出现陶器以前古人类已经能够制造石容器煮食物品。在原始农业产生以后,这些石容器又和部分狩猎、采集加工工具如石斧、石磨棒、磨盘一样,转变为最初煮食农产品的炊具。随着原始农业的进步,古人类对石容器的需求越来越大,各种特殊要求(如蒸食)也越来越多,由此产生了用黏土仿造石容器烧制而成的简陋的原始陶器。转年遗址中出土的原始陶器,不但制造技术简单,属于手工捏制一次成型,质量低劣,而且用料也不加筛选,其中夹有大量砂粒和贝壳且颗粒粗大。个别陶片中夹的大砂粒几乎与陶片厚度相等。这些情况为笔者的以上判断提供了证据。
  ……
展开
目录
编写说明
前言
概论

第一章 北京地区的地理环境
第一节 地形、地貌和土壤
第二节 河流水系
第三节 气候

第二章 北京地区原始农业的起源
第一节 北京转年遗址的农业考古意义
第二节 对东胡林遗址的再认识
一、关于对石制农具的认识
二、关于对晚更新世与全新世之际北京地区古环境变化的认识
三、关于东胡林人的生活方式
四、关于东胡林原始农业问题的推测
第三节 北京地区新石器中晚期遗址

第三章 商、周时期北京地区的农业
第一节 夏家店下层文化对北京地区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商、西周时期北京地区的农业

第四章 春秋、战国时期北京地区的农业
第一节 春秋时期生产关系落后的燕国
第二节 战国时期燕国强盛及农业发展

第五章 秦、汉时期北京地区的农业
第一节 秦、汉时期北京地区农业技术的进步
一、秦苛政对社会经济的破坏
二、两汉时期北京地区农业技术的进步
三、屯田
第二节 两汉时期地主的剥削

第六章 魏、晋、北朝时期北京地区的农业
第一节 人口的流动
一、西晋末年幽州人口的消长
二、十六国、北朝时期幽州流散的人口
三、魏、晋、北朝时期进入幽州的胡、汉人口
第二节 著名水利工程——戾陵堰和车箱渠
第三节 农业经济状况
一、魏、晋之世幽州的农业生产
二、十六国时期幽州的农业生产
三、北魏时期幽州的农业生产

第七章 隋、唐、五代时期北京地区的农业
第一节 隋炀帝发动辽东之役对农业生产的破坏
第二节 唐代幽州地区的农业
一、唐代幽州及周边各州县的农业发展水平
二、唐代幽、檀、妫、蓟屯田
三、唐代幽州农作物种类
四、唐代幽州自然灾害
第三节 五代时期幽州农业的凋敝

第八章 辽、金时期北京地区的农业
第一节 辽代燕地农业经济的恢复
……
第九章 元大都的农业
第十章 明代北京地区的农业
第十一章 清代北京地区的农业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