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保障房建设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50247
  • 作      者:
    李万峰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李万峰,男,1973年7月出生,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教授、博士后;国家行政学院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曾任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河南省舞阳县副县长,河南省漯河市市委党校副校长。著有《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现》、《中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研究》、《城镇化建设的投融资研究》、《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方略》,并作为“全球城市观察网”网站的总编辑,参与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科研、网上推广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保障性住房建设要加大力度,同时也要尊重规律,努力探索适合国情、符合发展阶段特征的住房模式,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逐步建立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做好棚户区改造,确保质量安全和公平分配。《公共政策与治理智库论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保障房建设》探索介于廉租住房和商品房之间、满足中等收入群众住房需求的供给模式。
展开
精彩书摘
  二、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我国城镇化是世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遵循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中国国情。纵观各国城镇化进程,既有经验,又有教训,从中可以引出许多规律性的认识。
  一是城镇化水平要与工业化发展水平相适应。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相应的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的规模,是由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反过来,城镇化水平又制约着工业化和生产力的发展。超越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顾条件、单凭热情盲目加快城镇化,会使城镇化缺少产业支撑而难以持久;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水平,会影响产业集聚和经济结构优化,延缓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二是城镇化速度要与城镇化的发展阶段相适应。世界城镇化历史表明,城镇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发展轨迹类似一条拉平的“S”形曲线。一般说来,当城镇化率小于30%时,是城镇化初期阶段,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当城镇化率处于30%-70%,吋,是城镇化中期阶段,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当城镇化率超过70%时,是城镇化后期阶段,发展速度减缓并逐步趋于稳定。一个国家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应当顺应而不是背离这一阶段性规律,过快或过慢都会产生一系列经济的和社会的问题。
  三是城镇化格局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不同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禀赋、人口规模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城镇化的格局包括城镇形态、规模、结构、空间布局、演进方式等也会不同。一般来说,土地稀缺、人口稠密、能源短缺的国家和地区,大都是集中型城镇化;土地广袤、人口密度小、人均占有能源资源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多数是漫延式城镇化;经济发达国家普遍形成了一个或几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群,成为体现国家竞争力的主体区域。
  四是城镇化发展是趋利避害的过程.世界城镇化发展史表明,在看到城镇化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进步性的同时,也要看到“没有免费的午餐”,城镇化发展搞得不好也要付出代价和成本,引发新矛盾和问题,必须清醒认识和妥善化解。正如曾任联合国助理秘书长沃利.恩道所说的,“城市化极有可能是无可比拟的未来光明前景之所在,也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灾难之凶兆”。
  遵循世界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借鉴各国城镇化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当前面临的具体情况,新型城镇化应当是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集约发展、多元形态、四化同步、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集约发展,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我国人多地少水缺,人均耕地仅为世界乎均水平的40%,宜居土地只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9%,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我国住房保障政策的演进
第四节 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保障性住房建设
第一节 中国语义下的城镇化内涵
第二节 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任务
第三节 中国新型城镇化之路的内在要求
第四节 新型城镇化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第三章 保障性住房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第一节 保障房建设有助于调节收入分配
第二节 保障房建设有助于扩大内需
第三节 保障房建设有助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第四节 保障房建设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
第五节 保障房建设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四章 保障性住房建设理论框架
第一节 保障性住房理论溯源
第二节 保障性住房建设由政府主导
第三节 保障性住房的基本特性
第四节 城市居民住房调节理论
第五节 保障性住房典型模式

第五章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目标取向
第一节 习近平、李克强关于保障房建设的重要论述
第二节 重视三个“1亿人”住房问题
第三节 以人为核心的住房制度

第六章 我国住房保障方式及模式
第一节 住房保障方式的确立
第二节 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公租房成为保障性住房的重点
第四节 我国保障房的主要模式
第五节 我国住房保障实施效果与存在问题

第七章 农民工住房保障及制度设计
第一节 农民工住房问题
第二节 农民工的贡献
第三节 农民工住房保障缺少制度
第四节 农民工住房保障设计

第八章 保障性住房建设难点和对策
第一节 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问题
第二节 保障房建设立法保护问题
第三节 保障房建设融资难问题
第四节 保障房建设标准合理性问题
第五节 保障房开发建设选址和规划问题
第六节 保障房建设运营系统性问题
第七节 保障房政策公平性问题

第九章 公共租赁住房定价研究
第一节 公共租赁住房租金定价依据
第二节 公共租赁住房租金定价原则
第三节 公共租赁住房租金定价模式和方法
第四节 我国公共租赁住房租金定价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优化公共租赁住房租金定价的建议

第十章 共有产权住房试点研究
第一节 共有产权住房保障设计
第二节 共有产权住房产权划分
第三节 共有产权住房对住房市场的影响

第十一章 中国香港公共住房制度
第一节 香港公共住房制度演进
第二节 香港公共住房制度分析
第三节 香港公共住房制度的启示

第十二章 国外住房保障制度及启示
第一节 美国的住房保障模式
第二节 德国的住房保障模式
第三节 英国的住房保障模式
第四节 日本的住房保障模式
第五节 新加坡的住房保障模式
第六节 国外住房保障的发展走向
第七节 国外住房保障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