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经济思想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45991
  • 作      者:
    张俊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张俊,男,1969年10月出生,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理论与实践、经济思想史与制度经济学。2011年获得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成果奖。在对农村社会经济转型问题的长期调查研究过程中,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安徽省社科基金1项,参与各类纵向课题8项,部分研究成果被政府部门与媒体采纳。
展开
内容介绍
  国富国穷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思想的变迁以及怎样使思想转化为现实社会经济体制的选择,研究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经济思想,可以为后改革时代的顶层设计或者顶顶层设计提供政策思想资源。《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经济思想研究》认为,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经济思想的成长,既是对社会需求的现实经济问题的回应和反省,又是在思想市场包容性、社会知识积累与个人知识结构的三重约束下不断融入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本土化过程。研究表明,实现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不仅在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适应性制度效率,而且在于保护农民各项权利和提高农民发展能力,这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展开
精彩书摘
  (一)重视对农民的教育投资
  1.对农民的社会主义理想教育
  发展农业生产、牺牲农民利益都必须让农民理解支持国家的战略选择,但传统小农往往不具备国家需要的社会主义政治素质,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小农理论中,农民自私保守散漫,是“一口袋马铃薯”,没有社会化组织力,农民“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而且“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①对于小农的改造,恩格斯提出:“当我们掌握了国家权力的时候,我们绝不会用暴力去剥夺小农……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由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的生产和占用,但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②,即通过示范教育逐渐实现小农的社会化;列宁则提出了小生产者自发产生资本主义的论断,斯大林更是把小农经济划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同类,并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小农经济不相容的理论,实施了小农改造的激进公有化模式。在经典马克思主义者的小农理论影响下,毛泽东认为,“个体农民,增产有限,必须发展互助合作”,“不靠社会主义,想从小农经济做文章,靠在个体经济上行小惠,而希望大增产粮食,解决粮食问题……难矣哉!”③问题是,如何改造传统小农,使农民尽快踏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基于革命战争时期宣传发动农民的教育经验,新中国中央决策层认为必须开展对农民的社会主义理想教育,提高农民的社会主义政治素质:其一是农民观念落后,小农意识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相容;其二是防止农村的资本主义倾向。毛泽东指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细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巩固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发展相适应。”④1955年10月,在修改彭真的发言稿时,毛泽东指出了农民的保守性只有通过说服教育加以改变;1960年春,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为了建成新社会而以新的自觉的社会主义劳动纪律教育群众……我们要教育人民,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集体”,必须对农民进行阶级斗争教育(《论人民民主专政》)⑤。这个“教育农民”的重要命题得到了中央决策层的响应,刘少奇强调:“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教育农民干什么呢?教育农民干社会主义,干共产主义,这是一个很困难的任务。”①
  在教育农民思想的中央决策层对农民思想教育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针对每年的冬学运动明确规定了农村政治教育内容。1951年7月18日,《新湖南报》发起了一场持续达5个多月的关于“李四喜思想”的大讨论,开始了对农民人性的教育改造②。这场讨论足后来一系列社会主义政治教育运动的前奏,1953年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设定了“教育着广大农民……启发他们由个体经济逐步地过渡到集体经济的道路”目标,并通过加大意识形态投资,如“斗私批修”、“阶级斗争为纲”等路线教育,试图改造农民群体共享的基本信念(Belif),产生期望的农村生产关系。对农民的社会主义理想教育激发了农民参与国家经济建设的热情,提高了农民集体劳动的努力强度,有效解决了短期的道德风险,但是,长期的政治动员式思想教育成本太大,教育的边际收益递减,尽管中央决策层多次提出:“在农村中压倒一切的工作是农业生产问题,其他工作都是围绕农业生产工作而为它服务的。任何妨碍农业生产的所谓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必须避免。”③但在农民教育过程中持续的政治斗争影响了有效的劳动投入时间,消散了农民的生产性激励,这是在制度、资源、竞争与合作以及风险承担能力多重约束下的农民选择。“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没有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优越性’目标,人民没有也不可能达到预设的‘社会主义道德’水准。”④“六亿神州尽舜尧”的浪漫并不能自动解决资源的有效配置。2.重视农民的文化知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从提高社会主义劳动生产率的角度,毛泽东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和科技教育,在他看来,扫除文盲、普及教育、大众文艺与国民卫生不能离开农民(《论联合政府》),因为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是建设不好社会主义。他指出:“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⑤1955年12月,他在《征询对农业十七条的意见》中提出:“在七年内基本扫除文盲,每人必须认识一千五百到二千字作为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的硬指标。”⑥要求各级政府做出农民业余教育规划,实现普及农民教育的目标。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若干重要概念的界定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研究现状
四、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第三节 研究假设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创新之处
三、不足之处

第二章 西方公共品供给理论的演进
第一节 公共品供给经济思想的嬗变
一、前古典时期:公共品供给思想的滥觞
二、古典时期:公共品供给思想的形成
三、公共品供给思想的经典转换
第二节 现代公共品供给理论的发展
一、公共品供给的静态均衡理论:从财政支出的角度
二、公共品供给的动态均衡:公共需求表达与选择
三、公共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第三节 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特质
一、农村公共品的内涵与分类
二、中国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特质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949年以前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经济思想的历史遗产
第一节 传统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思想及其经济后果
一、养民范式:农村公共品供给经济思想的参照系
二、农村公共品供给经济思想的先导性
三、农村公共品供给经济思想的制度化
四、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经济效果
五、农村公共品供给低效的内在思想根源
六、传统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经济思想史价值
第二节 近代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思想的转换
一、“大同”思想的现代转换
二、农村政策性公共品供给思想的转换
三、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的转换:合作社供给思想
四、近代中国的农村经济停滞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计划体制下农村公共品供给经济思想的探索
第一节 中央决策层对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探索
一、新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初始经济禀赋
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形成
三、中央决策层对农村公共品供给的认识
第二节 阐释与诉求:学术界与民间的农村公共政策思想
一、顾准对农产品价格政策的探索
二、学术界对公共积累与农村公共品供给关系的诠释
三、民间对农村公共政策的诉求
第三节 对传统“大同”思想的不同运用:我国台湾地区农村公共政策供给的经济思想
一、从均富到共同富裕的经济政策
二、以经济手段实施农村土地改革
三、推进农会组织建设,提高农村服务型公共品供给水平
四、台湾地区农村政策型公共品供给的启示
第四节 计划体制下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绩效
……
第五章 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经济思想的转型
第六章 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经济思想的发展
第七章 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经济思想的深化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历史启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