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新型工业化之路研究报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20244
  • 作      者:
    牛文元主编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014中国“新四化”研究报告》以“新四化”为中心,以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为平台,以四川青白江的实践为代表,将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发展现状与目前我国的新四化水平,以及青白江转型的经验,共同纳入对于中国“新四化”的认识之中。
展开
精彩书摘
  一、中国工业化发展概况
  (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1..工业革命与中国工业化历程
  从18世纪3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工业革命的不同阶段.工业革命的每个阶段不仅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格局.而且对中国工业化的从无到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世纪60 ~90年代发生在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迈出了工业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前期.中国清朝政府洋务派官员抱着 “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在全国展开工业化运动.主要以军工部门为主.洋务运动后期又以 “求富 ”为口号转向民用工业部门.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学习西方工业化的运动.同时也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之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了工业化的曲折前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 .马关条约 .签订以后.中国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在辛亥革命之后发展较快.他们以 “实业救国 ”为口号.并在1912 ~1919年出现了民族工业 “短暂的春天”.但由于资金少、规模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始终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维持.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濒临崩溃.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新中国的工业化先后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初的恢复、50年代后期的改造、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的曲折发展和80年代以来的迅速腾飞等阶段 (吴澄等.2013).当前.中国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不断进取.高歌猛进.
  2..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工业化发展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人口众多、经济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贫困人口多是阻碍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在经历了新中国成立至今六十多年的工业化发展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工业化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 :经济发展水平极大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综合国力稳步上升.贫困人口持续减少.党和国家的历任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工业化发展.将工业化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因此.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进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重要阶段 :一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道路时期.二是改革开放以后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时期 (陈家贵等.2012).三是党的十六大以后提出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时期.
  (1)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道路时期(1949 ~1978年)
  在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1953 ~1957年中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标志.中国开启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这一时期主要以学习前苏联的经济发展战略为主.其主要特征包括 :以快速发展赶超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目标.以优先发展国有经济并逐步实现对其他经济成分的改造.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等.特别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工业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也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958 ~1978年是中国工业化道路艰难探索的阶段.党的八大确定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这要求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大力发展生产力上来.但后来 “左”的错误思潮改变了这一决定.否认主要矛盾的变化.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先后由于 “大跃进”、 “人民公社运动”、自然灾害及 “文化大革命 ”等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影响.错过了新科技革命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但是.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纠正了错误.取得了新的成就.虽然在三次产业之间特别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指导下.资源配置和结构状态存在明显缺陷.但经过了三十年的发展.中国不仅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工业化体系.还保持了高速增长.工业水平显著提高.
  (2)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时期(1979 ~2002年)
  1979 ~2002年是中国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24年.也是探索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时期.在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指导下.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转变到全方位开放.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取得巨大成就 :中国的GDP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递增.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不足上升到总体小康.中国的经济总量、人均国民收入都得到了巨大提升.产业结构日趋合理.20世纪80年代消费品工业迎来大发展.80年代末90年代初.重点发展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90年代中后期.高新技术企业日益兴起.中国逐渐成为工业生产大国.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和玩具等.成为举世闻名的 “中国制造”.
  工业化发展取得的经济增长固然可喜.但这段时期仍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为主.经济结构有待优化.物质资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严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实现经济的科学发展是下一时期关注的重点.
  (3)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时期(2002年至今 )
  2002年以来.中国进入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阶段.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并首次明确新型工业化的任务和基本要求.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提出 “科学发展观 ”这一创新理论.并先后相应地提出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新型工业化的路子越来越清晰.2002 ~2007年.GDP年均增长10%以上.2007年中国经济总量己跃居世界第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节能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要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并计划到2020年将中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完成工业化.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将 “三化 ”同步拓展为 “四化 ”同步发展.进一步突出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重要作用.将工业化发展的速度、信息化的程度、城市化的质量和农业现代化的效率协调起来.促进 “四化 ”在互动中实现同步.在互动中实现协调.实现跨越式发展.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将新型工业化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引擎动力.是打破 “城乡二元结构”制约的基础与关键.要实现包容和可持续的工业发展.不仅要提高工业化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还必须进一步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施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结构.立足国情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作用
  中国老工业基地主要是指在 “一五”、 “二五 ”和 “三线建设 ”时期.国家投入较多、国有工业企业比较集中、城市规模较大、对中国工业化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城市或地区 (王青云.2009).老工业基地的基本单元是老工业城市.根据上述时期国家工业布局情况.以及1985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工业固定资产原值、工业总产值、重化工业比重、国有工业企业职工人数与就业比重、非农业人口规模等6项指标测算.全国共有老工业城市120个.分布在27个省份.其中地级城市95个.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25个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3).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中.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始终在快速推进.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中国奠定工业化基础的重要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肩负着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的宏伟目标.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一五 ”计划展开了以“156项工程 ”(表0 ̄1)为中心的工业布局.共安排大中型建设项目694个.实际施工的达921个.内有前苏联援建的156项.实际施工的150项.东欧6国援建的68项.前苏联援建的这些项目.主要配置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其中东北地区50个.
  中部地区32个.44个国防企业多布置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其中21个安排在四川、陕西两省.这一布局对中国建立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骨架起到了重要作用.到1957年.新中国先后建成了以大中城市为核心的8大工业区 :以沈阳、鞍山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区.以京、津、唐为中心的华北工业区.以太原为中心的山西工业区.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北工业区.以郑州为中心的郑洛汴工业区.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工业区.以兰州为中心的甘肃工业区.以重庆为中心的川南工业区.
展开
目录
总论 1
一、中国工业化发展概况 1
二、新型工业化是中国的必由之路 7
三、青白江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22
参考文献 25
第一篇 主题篇:中国新型工业化之路
第一章 新型工业化与转型升级 29
一、传统工业化 29
二、新型工业化 35
三、中国新型工业化内涵解读 40
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53
参考文献 60
第二章 新型工业化与创新发展 61
一、空间解读 61
二、结构配制 72
三、信息化推动新型工业化 87
四、城镇化落实新型工业化 95
参考文献 104
第三章 新型工业化与生态建设 106
一、资源节约 106
二、环境友好 115
三、创新驱动 123
四、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 132
参考文献 135
第四章 青白江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138
一、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结构优化 139
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145
三、实施清洁生产.促进节能减排 154
四、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生态文明 161
参考文献 170
第二篇 指标篇:中国老工业基地“新四化”水平评价
第五章 中国老工业基地“新四化”的指标体系 173
一、中国老工业基地“新四化”指标体系的统计原则 173
二、中国老工业基地现代化的指标体系 174
参考文献 179
第三篇 中国老工业基地“新四化”的计算评估统计篇
第六章 中国老工业基地“新四化”的计算评估 183
一、关于中国老工业基地样本选择的说明 183
二、中国老工业基地“新四化”的数据统计图表 184
三、40个老工业基地的“新四化”水平分析 19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