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代对”文化”的理论阐释
直到西汉,中国才有了“文化”一说。西汉刘向的《说苑》中有“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丁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①。此时的文化实为“以文德感化”之意。所谓文德是指礼乐教化之意。为此,后来学者将“文化”与“武风”相对应,称为“以文教化”。例如唐朝诗人卢照邻在其作品中将“文化”与“武化”相对应表述为“武化偃兮文化昌,礼乐昭兮股肱良”②。唐朝诗人程行谌写下了“圣主崇文化,锵锵得盛才”的诗句③,也表明了“以文教化”之意。到了元朝以后,“文化”一词多指通过“文治教化”所呈现的社会文明状态,接近于现在的通过教育等手段实现社会和谐与文明开化之意。在《元史》一书中记载有:“刘耕孙……乃为建学校,求民间俊秀教之,设俎豆习礼让,三年文化大兴。”④这里的“文化”就已经接近于现代意义。因此,中国古代的“文”与“武”相对而出,文化的含义也始终在此基本语意上拓展引申,从这个意义上讲,与今天所理解的政治、经济、文化在内涵上有很大的区别。
二、西方“文化”(Culture)的多重内涵
西方的“文化”(culturc)一词源于拉丁语,本义是指庄稼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直到中世纪晚期,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思想家将人文科学从神学体系中解放出来后,culturc才逐渐被赋予新的内涵,直到18世纪后期、19世纪上半叶才成为一种常用词。
影响最大的要数1871年英国著名民俗学家、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对文化的界定,他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其后,这个定义被西方各国学者沿用或征引。直到今天,culture除了指人们锻炼、iJwl~、修养,以及动植物菌的培育、培养外,还分别指对于文艺等的了解和鉴赏(即个人的文化品位);或指一个社会智力发展的状况(即社会的文化发展水平);还指体现于文艺等方面的表现形式(如希腊文化、东方文化);或某群体或民族的风俗、人文现象等(如因纽特人的文化、工人阶级的文化)。
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Alfred Kroeber)和克拉克洪(ClydeK1uckhhn)在其著作《文化概念与定义的述评》(Culture:A Critical Review。fC。nccDts and Dcnnitions)中,提出了文化是以各种外显或內隐的形式,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及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也包括人工制品中的成就。文化的核心是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特别是价值取向。文化体系虽被认为是人类活动之产物,但也被认为是限制人类进行某种活动的因素。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TalbotParsons)则认为,文化是由人性内化的经济和政治等社会的基本要素。除了价值可共享外,还包括关于社会中可欲求的观念标准以及获得这些事物的具体途径,它是提供语言及其对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符号系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