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草原肉羊产业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618849
  • 作      者:
    李秉龙,李金亚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可持续发展是系统发展观,是建立在经济、生态和社会多目标协调整合基础上的发展,与推动草原肉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追求契合。《国家现代肉羊产业技术体系系列从书·之十六:中国草原肉羊产业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借鉴制度经济学、产业生态学、政策评估学、外部性理论、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以及公共物品等理论,立足我国草原肉羊产业发展现实,抓住影响我国草原肉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它们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我国的草原肉羊产业政策是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对肉羊产业发展中市场机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或无法解决的带有一定社会性的问题施加影响,通过完善产权配置、优化产业组织、推动技术进步、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公共服务等政策措施,推动肉羊产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采取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政策背景、政策目标、政策内容和政策绩效四个方面,对基于权责利明确的草原产权制度、基于产业化经营的肉羊产业组织发展政策、基于技术进步的肉羊生产补贴政策、基于草畜平衡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和基于市场失灵的肉羊产业公共服务政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展开
精彩书摘
  草原肉羊产业链整合程度总体仍然不高,处在产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利益主体之间独立、分散,没有很好地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接机制。各环节间活跃的中介组织大都是一些投机商贩,行为不稳定。而那些各类协会和合作组织大多运行机制不健全,运转不畅,甚至有名无实(李秉龙、夏晓平,2011)。产业的碎片性质以及利益和成本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分割,使得在全行业发展和推行提升产业效益的计划困难重重。在利益博弈中,企业和商贩相对占优,分散的农牧民存在信息不对称,在价格谈判时处于弱势地位。由于农产品关联市场间价格传递的特性,食品零售价格上涨传递到原料收购价格的比例本来就小,产业链利益关系不平等更使得农牧民所占价值份额被挤压,从羊肉价格上涨中获得的收益有限。同时农牧民却要承担更多成本上涨的份额,不利于持续提高肉羊生产效益,阻碍他们通过养羊获得更多收入,从而不利于稳定分散的肉羊供给,尤其是不利于稳定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有更多替代性选择的养羊户。对没有多少选择性的牧民来说,收入增长缓慢而支出需求不断增加正是造成草地超载过牧的主要原冈(宁保英、何元庆,2006)。产业经济系统的发展问题通过牧民收入进一步影响到草原生态,所以草原肉羊产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生产、生计和生态彼此关联、相互影响的复杂问题,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产业经营效益的均衡提升。
  3.1.3草原生态保护政策深入实施,养羊农牧民生计受影响
  随着草原退化造成的环境问题进入公众视野,国家相继出台草原管理保护制度和政策,对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和牧民生计造成了一定影响。2002年实施的以退牧还草工程为核心的草原生态干预政策,标志着我国草原管理政策由过去的“生产促进型政策”转向更加注重生态功能的“生态保护型政策”。退牧还草工程以工程项目的形式推行禁牧和建设养畜,对禁牧和休牧进行饲料粮补助,第一阶段从2003-2009年。到2010年年底,退牧还草工程实施8年,覆盖181个县(团场)、90多万农牧户。但由于建设内容单一、配套资金难落实等问题,国家对退牧还草工程进行了完善。从2011年起,在退牧还草工程基础上,中央在内蒙古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继续以工程项目的形式推行禁牧,但对禁牧区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在核定合理载畜量基础上实施草畜平衡管理。草畜平衡奖励机制给予未超载放牧的牧民草畜平衡奖励,与退牧还草禁牧补助一起简称“草原补奖政策”。
  然而由于草原地区二三产业发展落后,经济结构单一,禁牧、休牧、草畜平衡要求的“减畜”对牧民生计可持续带来了很大威胁。我国牧区草原类型、自然条件和区位条件差异大,无论是禁牧补助还是草畜平衡奖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思路都过于标准化、简单化,无法客观反映各地的实际补偿需求。部分省(区)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细化了补偿标准,例如内蒙古,但改进有限。而且补偿水平偏低也是一个普遍反映的问题,不能完全弥补农牧民机会成本损失。为了让农牧民有时间应对减畜政策冲击,内蒙古还制定了分步骤逐年执行减畜任务的政策。但随着时间推移,草畜平衡机制第一阶段实施已到尾声,减畜大限将至,各地为了争取农业部预留的政策执行绩效奖励资金,奖补政策实施更加深入、强制出栏减畜更为严格,农牧民生计受到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出来。
  3.1.4产业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支撑保障能力弱
  世界肉羊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之一就是有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对我国来说,为了稳定一家一户的肉羊养殖、克服分散生产体制的诸多限制,建立产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必要。特别是草原肉羊生产突出的生态负外部性,使得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营性服务组织难以满足草原可持续管理的多目标要求,一些基础性和公益性的公共服务尤为重要。我国草原肉羊产业由初级发展向更高水平过渡的历史阶段,决定了亟待发展必需的制度来提供产业公共服务。过去,这些服务由地方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以及政府设立的农牧业推广服务机构来承担。前者包括地方畜牧、草原、环保、林业、民政等部门,后者包括兽医站、改良站、草原站、农机站、草原监理及高校、研究机构等事业单位。他们过去由政府财政提供资金,实行无偿或低偿服务,由于制度原因,服务能力不强。在相关机构的市场化改革中,这些单位有的在转轨中遭淘汰,有的通过提供收费服务维持生存和发展,也有的实行企业化经营,总之,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弱化了公共服务职能。对于草原肉羊产业公共服务来说,重大疫病控制是一个主要的问题。近年来动物防疫机构改革深入,国家大力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县级以上动物防疫体系进一步完善,但乡、村级及饲养环节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则相对滞后。尤其是动物诊疗作为经营性业务被市场化后,主要由私人畜禽诊所承担,缺乏有效的机制执行动物疫情监测等公共职能。操作层面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滞后已经成为整个防疫体系的短板。近年来我国肉羊繁育体系虽然有所完善,但在农牧民教育发展、适用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产业公共服务能力依然较弱。总之草原肉羊产业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服务能力弱,尚不足以保障分散生产体制的生产效率,无法支撑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展开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2 草原肉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
2.1 概念和研究范围界定
2.2 草原肉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借鉴
2.3 草原肉羊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逻辑框架
2.4 小结

3 中国草原肉羊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主要政策问题
3.1 中国草原肉羊产业发展现状与特征
3.2 中国草原肉羊产业主要政策问题
3.3 小结

4 基于权责利明晰的草原产权制度分析
4.1 草原家庭承包制的背景
4.2 草原家庭承包制的目标
4.3 草原家庭承包制的内容
4.4 草原家庭承包制的政策效果
4.5 小结

5 基于产业化经营的肉羊产业组织发展政策分析
5.1 草原肉羊产业组织发展政策的背景
5.2 草原肉羊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
5.3 草原肉羊产业组织政策的内容
5.4 草原肉羊产业组织政策的效果
5.5 小结
6 基于技术进步的肉羊生产补贴政策分析
6.1 草原肉羊生产补贴政策产生的背景
6.2 草原肉羊生产补贴政策的目标
6.3 草原肉羊生产补贴政策的内容
6.4 草原生产补贴的政策效果
6.5 小结

7 基于草畜平衡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分析
7.1 草原补奖政策的背景
7.2 草原补奖政策的目标
7.3 草原补奖政策的内容
7.4 草原补奖政策的政策效果
7.5 小结

8 基于市场失灵的肉羊产业公共服务政策分析
8.1 草原肉羊产业公共服务政策的背景
8.2 草原肉羊产业公共服务政策的目标
8.3 草原肉羊产业公共服务政策的内容
8.4 草原肉羊产业公共服务政策的效果
8.5 小结

9 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促进草原肉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