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发展:基于鄱阳湖流域的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629253
  • 作      者:
    戴天放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经济管理学术文库·经济类·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发展:基于鄱阳湖流域的研究》围绕鄱阳湖流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互动关系这一核心,采用以历史研究为主,并结合生态学、农学和经济学等跨学科研究的方法,通过历史上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鄱阳湖流域农业开发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与互动关系的分析,探索农业开发与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互动规律,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对鄱阳湖流域传统生态农业的模式和技术挖掘,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进行区划,设计科学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提出其高效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构成。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的政府扶持政策与实施体系。
展开
精彩书摘
  在鄱阳县,其县境西部滨临湖体,东有乐安江、昌江合流而来,南有信江东支汇人饶河,境内水网纵横,因此修筑圩堤的活动也十分频繁。唐代就有了东湖堤和马公堤等圩堤,至宋元期间,增加了黄花陂等14条,到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对上述圩堤进行了修复疏浚:“黄花陂等十四所陂塘,盖宋元时旧陂也。至正末政荒民散,多淹塞没芜。洪武二十八年县丞周从恭行县一一修复,旱涝有备,今赖之。”①明成化年间(1465~1487),鄱阳知县刘焕筑壕湖圩,周十八里,圩田三千一百余亩。明弘治间(1488~1505),知县余本实筑郭溪圩、汤湾圩;县丞刘兴修筑北湖圩。明嘉靖三年(1524),知县徐俊民在德新桥岭组织修筑一道石堤。②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修筑项洲圩、万家圩、大湾圩等;雍正年间,修阁山圩,光绪四年(1878)重修。根据同治《鄱阳县志》统计,从明朝至清光绪年间,鄱阳县共修筑大的圩堤有102座,尚不含子圩,圩田面积达到了20余万亩。③
  在南昌县,由于湖岸线较长,加之流经境内的赣江、抚河“初不为患,厥后河日淤而堤日增,堤增而河益淤,害乃不可胜穷矣。初,滨河之上流者以水之消长易,犹未有堤,迨下流之堤逼,河不得疾行,而害及上流,势亦不得不加建焉。迄今(指光绪年间,笔者注)全境四达,殆无无圩之田”。④农业生产活动对圩堤的依赖性很强。所谓“国赋民命,专恃于堤”,“圩者,低乡之民命,不可不修者”。⑤在唐宋时期,就修有赣江大堤以防水患,至明清时期,圩堤修筑非常频繁。明成化年间(1465~1487),修建了章江石堤;明嘉靖三年(1524),筑谯堤保障民居五千余家、田数万亩;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增修鸟土溪闸;明隆庆间两次重修大有圩;明万历十四年(1586),南昌知县何选筑大有圩等138座;清康熙八年(1669)修筑舒家垱圩,康熙十二年(1673)重修大有圩及闸,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大有堤及闸;清乾隆元年(1736)疏浚豫章沟,七年(1742)修螺狮港 圩及茅泗塔闸,三十一年(1766)再次疏浚豫章沟;道光十六年(1836)重浚豫章沟,二十三年(1843)重修螺狮港垱圩;同治五年(1866)修集义圩,八年(1869)修集义、丰乐等30圩;光绪年间两次重修章江堤、疏浚豫章沟。据统计,到清朝末期,南昌县共有圩堤315座,全县多于90%的农田属于圩田。⑥圩堤虽然年年加修,一方面保护了圩田,另一方面与洪水的斗争却年年加剧。正如光绪《南昌县志》所载:“明弘治间,知府祝瀚修筑圩堤六十四所,其害始著,万历十四年(1586),增筑至一百三十八所,则水之为害亟矣。”①
  在新建县,与南昌县类似,由于赣江、抚河为患,在宋元时期修有古额陂塘堰垱29所,明洪武四年(1371),建上丰实圩(即今廿四联圩的上段);②到明弘治十二年(1499),修圩堤49所;万历十四年(1586)水灾之后重筑新修圩堤174所,万历三十六年(1608),修复或新修圩堤185座、石枧76座、石闸10座。清康熙十六年(1677)修复润泽圩、筑吴城石堤;道光二十八年(1848)修补圩堤四十八座;同治七年(1868)修隆庆、新增等十七圩,八年(1869)修隆庆、永丰等十五圩;光绪二年(1876)修多处圩堤,四年(1878)又修。据统计,到清末,新建县圩堤总长度达265.14公里,圩田面积达到23.6万亩。③
  在进贤县,位于鄱阳湖南岸,抚河流经县域北境,“逼近都湖,地势较低之处,每遇春夏,阴雨连绵,河湖水涨,即被漫溢”,④全县农田大多需要圩堤的保护,明清时期圩堤也是屡屡修筑。明万历年间修筑周家圩、泉白湖圩、官圩、邓林圩、紫溪圩、裘家渡圩等6所圩堤;⑤明万历十六年(1588)修圩6所;万历三十六年(1608),补修或新修被大水毁坏的圩堤8所,但只列出了5所圩堤的名称:官圩、泉白湖圩、邓林圩、罗家渡圩、裘家渡圩。⑥道光《进贤县志》中记载了上述万历年间圩堤,另外又列出其他丰乐牙、白沙堤、墎坪圩、六合圩、画图圩、中排圩、梓溪圩、西熟圩、大成圩、柳树垱、安福垱等11圩。⑦明清时期进贤县的圩堤多为联圩,如明万历年间进贤县圩堤虽仅9所,但总长却达14300余丈,平均每圩长达近1600丈,而修建于万历年间的丰乐圩就有子圩48条之多。⑧另外,进贤县所筑之圩堤多为“民修官督”。⑨
  上述列举的余干、鄱阳、南昌、新建、进贤等五县在明清时期圩堤数量不断增加,一方面说明农民围圩造田在扩大,另一方面也说明河身湖底淤积越来越严重,更多的地方需要圩堤的保护。
  ……
展开
目录
前言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回顾
三、研究目标
四、写作框架
五、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六、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农业环境与生态农业理论基础
第一节 流域生态学理论
一、流域生态学的基础
二、流域的结构和功能
三、流域生态系统的特征理论
四、流域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节 农业环境理论
一、农业环境的概念和特点
二、农业环境问题
第三节 生态农业理论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与特征
二、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 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与农业开发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研究区域的界定
一、若干地理概念的解释
二、研究区域说明
第二节 鄱阳湖的形成、演变及其影响
一、鄱阳湖的形成
二、鄱阳湖的演变过程
三、鄱阳湖演变所带来的影响
第三节 鄱阳湖流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
一、鄱阳湖流域的原始农业与生态环境(5万年前~公元前两千年)
二、夏、商、西周时期鄱阳湖流域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公元前两千年~前771年)
三、春秋战国时期鄱阳湖流域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公元前770~前221年)
四、秦汉六朝时期鄱阳湖流域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公元前220~580年)
五、隋唐五代时期鄱阳湖流域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公元581~959年)
六、宋元时期鄱阳湖流域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公元960~1368年)
七、明及清前期鄱阳湖流域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公元1368~1840年)
八、近代鄱阳湖流域的农业经济演变与生态环境(公元1840~1949年)
九、新中国鄱阳湖流域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动(1949年至今)

第三章 鄱阳湖流域生态农业发展历史考察
第一节 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生态农业精华的必要性
一、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历史沿袭性特点
二、农业技术与特定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特点
三、农业技术具有民族性特点
第二节 中国传统生态农业精华对鄱阳湖流域生态农业的启示
一、“三才论”启示必须注重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
二、“三宜说”启示生态农业模式必须灵活多样
……
第四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体系构建
第五章 结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