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区域耕地数量控制与质量提升实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395337
  • 作      者:
    孔祥斌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孔祥斌,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教授。2003年至今从事中国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研究工作。2011~2012年先后两次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
  截至2013年年底,累积发表学术论文110多篇,其中SCI/EI收录30多篇:在《中国土地科学》《资源科学》《地理学报》《自然资源学报》《地理科学进展》等刊物发表论文70多篇;先后接受《国土资源部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科学时报》记者约稿,发表我国耕地利用与保护方面的相关文章30多篇。独立完成《区域农户土地利用转型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大都市区域耕地利用与保护》《华北集约化农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可持续研究》3部专著,主编了研究生教材《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参编教材5部,撰写国家级及北京市、天津市、重庆市等省部级区域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报告20多部。
  其中,学术专著《大都市区域耕地利用与保护》获得2010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科研项目中“大都市区耕地多功能保护理论与技术集成研究”(副主持人)获得了国土资源部2010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北京山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及持续持续模式研究”获得2009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的科研项目“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获得国土资源部2012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03年至今被聘为国土资源部农用地分等专家、补充耕地数量质量等级折算专家、农用地产能核算专家、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规划专家、国土资源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专家,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和天津市耕地质量利用与保护专家。2010年被聘为农业部“耕地质量利用与建设”专家,2013年被聘为“国土资源部专家评论员”。
展开
内容介绍

  《区域耕地数量控制与质量提升实践》的应对时代提出的挑战,依据区域耕地资源禀赋特点,结合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众多学科知识,从耕地数量质量管理的技术创新出发,针对区域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区域耕地数量质量的控制与提升的关键技术创新。

展开
精彩书摘
  1.1.1.2光照条件空间差异特征
  我国全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其基本规律是西部多于东部,干燥地区多于湿润地区,高原多于平原。年太阳总辐射量586000焦耳/平方厘米等值线大致从大兴安岭西麓向西南延伸至云南和西藏的交界处。此线东南部由于阴雨天气多,日照少,年太阳辐射总量小于586000焦耳/平方厘米;此线西北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晴天多,云量少,年太阳总辐射量一般都大于586000焦耳/平方厘米。
  太阳总辐射量年内变化的规律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季多于秋季。月总辐射量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的时间也有明显差异。全国大部分地区月总辐射量最大值一般出现在4~8月,最小值多出现在12月。因各地情况不同,具体出现时间也有差异。冬季,西藏东南部为全国太阳辐射高值区,川黔、湘西一带形成低值中心。春季,西藏东部和内蒙古为太阳辐射高值中心;在长江和珠江之问,由于阴雨太多,形成低值区。秋季,低值中心位于川黔之间,夏季则出现在西南季风影响强烈的云南高原西部。光照条件的差异对播种作物的种类影响显著。
  1.1.1.3降水条件空间差异特征
  根据降水量的分布状况,我国降水资源可分为三大类地区:①西北干旱地区。该地区降水总量不能满足农作物最低限度的需求,必须依靠灌溉,降水只对农作物需水起部分补充作用。②秦岭一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该地区从降水量多年平均值来说,能满足一季旱作物的需要;但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多数时间缺水,冬春干旱和夏秋洪涝交替出现,降水变率也大,保证率不高,需采取蓄、排、引、溜等水利措施才能实现农业的稳产、高产。③秦岭一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该地区降水量一般能满足水旱作物的需求;但降水时段往往不与作物需水时段相吻合,特别是在推广双季稻三熟制的情况下,天然降水总不能适时满足作物的水分需求,必须相应的采取水利措施。
  1.1.2我国社会经济条件差异特征
  1.1.2.1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我国人口地区分布的总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温湿地区多,干寒地区少;开发早的地区多,开发迟的地区少:沿江、海、交通线的地区多,交通不便的地区少。我国人口分布一般东部沿海地区多,西部内陆地区少,地理上主要以黑龙江漠河与云南腾冲连线为分界线,东南多,西北少。从全国各省份(不含港澳台地区)来看2008年,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河南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的人口密度达到500人/平方公里以上:辽宁省、河北省、山西省、湖北省、重庆市、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的人口密度为200—500人/平方公里;西部省份人口密度较小。
  历史上,自宋朝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由西部向东部转移,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良好的自然环境推动了经济发展:近代以来,东部地区便利的交通为其发展与交流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为东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东部良好的基础使东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的流动,西部地区尽管人口密度比中东部低很多,但西部地区人口对环境的相对压力已经大于中东部地区。
  ……
展开
目录
第1部分  区域耕地数量控制与质量提升的理论基础
1  区域耕地数量控制与质量提升理论基础
1.1  我国耕地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性特征
1.2  相关理论基础
1.3  耕地保护理念创新

第2部分  区域补充耕地潜力评价与数量控制技术
2  区域未利用地补充耕地潜力评价技术
2.1  北京市未利用地开发补充耕地潜力评价
2.2  天津市未利用地开发补充耕地潜力评价
2.3  房山区未利用地开发补充耕地潜力评价
3  区域农村居民点整理补充耕地潜力评价技术
3.1  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补充耕地潜力评价
3.2  海淀北部地区农村居民点整理补充耕地潜力评价
4  区域耕地保有量测算技术
4.1  房山区耕地保有量测算
4.2  重庆市耕地保有量测算
4.3  北京市耕地保有量测算

第3部分  区域耕地质量提升技术
5  区域耕地质量提升潜力测算技术
5.1  基于生产能力的天津市耕地质量提升潜力测算
5.2  基于质量优先的北京市未利用地宜耕性质量评价
5.3  基于质量优先的房山区未利用地宜耕性质量评价
5.4  北京市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等别提升潜力评价
6  区域耕地资源和耕地表土资源价值测算技术
6.1  耕地资源与表土资源功能价值的区别与联系
6.2  耕地资源价值测算——以北京市为例
6.3  表土资源价值测算——以大兴区、通州区为例
7  区域耕地表土剥离与覆土技术
7.1  表土剥离和覆土区的空间匹配分析
7.2  表土剥离和覆土的技术环节
7.3  表土剥离和覆土的工程类型
8  区域补充耕地数量质量等级折算技术
8.1  上海市崇明县耕地占补平衡等级折算系数的制定
8.2  北京市补充耕地数量质量等级折算系数的验证技术

第4部分  区域耕地与基本农田空间布局优化、划定与设计技术
9  区域耕地空间布局优化技术
9.1  北京市耕地空间布局优化方案
9.2  房山区耕地空间布局优化
10  区域基本农田划定技术
10.1  北京市市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
10.2  大兴区基本农田划定
10.3  房山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
10.4  滦县新兴矿区基本农田划定
11  区域项目区优质耕地设计技术
11.1  项目区耕地利用功能分区设计
11.2  项目区工程设计

第5部分  区域耕地预警技术
12  区域耕地预警技术
12.1  村镇耕地资源利用安全预警体系的建立
12.2  预警结果分析
第6部分  耕地数量质量控制与提升的保障机制
13  耕地利用经济过程分析和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测算技术
13.1  当前耕地资源价值的实现程度分析
13.2  耕地利用的经济过程分析技术
13.3  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经济过程及其收益分析
13.4  集体土地流转过程中乡镇府和村集体的收益分析
13.5  耕地保护补偿标准测算技术
14  耕地保护补偿资金需求测算技术和资金分配技术
14.1  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的需求测算
14.2  方案对比分析
15  都市型现代农业用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控制技术
15.1  都市型现代农业用地在土地利用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5.2  都市型现代农业用地类型及其附属设施用地类型的划分技术
15.3  都市型现代农业用地分区控制技术
15.4  都市型现代农业用地控制规模和附属设施用地控制标准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