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农业经营制度:理论框架、变迁逻辑及案例解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9190368
  • 作      者:
    罗必良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罗必良,博士。现为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农业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先后主持各类科研课题共计70余项,获得各种科研成果奖励40佘项。迄今出版专(合)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80佘篇。 获得的荣誉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广东省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广州十大杰出青年、广东青年五四奖章、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农业经营制度:理论框架变迁逻辑及案例解读》试图从理论逻辑、历史经验与创新实践等不同层面,对中国农业经营制度问题进行多维度的思考。目的在于:第一,通过理论逻辑的梳理,力求形成一个理论与政策讨论的对话基础,从而促使对农业经营制度的研究回到理论常识,进而推进知识的增长;第二,通过中国农业经营制度变革历程的经验分析,揭示中国农情背景下制度变迁的特殊性及其所包含的历史逻辑;第三,通过新近的一些创新性试验与典型案例,总结和发现中国农业经营体系创新的制度空间,从而为丰富的制度创新实践提供参照与启迪。
展开
精彩书摘
  五、重新认识家庭经营:回归常识与转型发展
  中国农业处于重要的历史转型期,农业经营制度何去何从也处于关键的转折关口。与此同时,各种见解与争论又重新开始白热化。无论理论与观点如何仁智相见,但对一些基本问题所存在的认识上的误区必须引起重视:一是认为家庭经营无法实现规模经济;二是认为农民只有自己经营所承包的土地,才能有效保护自己的权益;三是认为农地流转可能会影响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四是认为土地的确权就是为了推进农地的流转。我们认为,梳理各种认识与主张,纠正各种偏差并达成共识,有必要重新回归理论常识。
  (一)人民公社体制转向家庭承包制的有效性
  公社体制的核心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合一,表现出“集体经营”的特点(类似于古典企业理论中两权合一的“经营”概念)。然而,农业的集体经营面临着天然的困难。
  由于农业生产是通过利用有构造的生命自然力进而利用其他自然力的活动(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1984),这表明在农业活动中,任何其他自然力的利用方式(包括工业化农业)和利用程度,都要受到生命自然力构造的支配、限制和约束。由于农业活动是一种以生命适应生命的复杂过程,并臣这一不容间断的生命连续过程所发出的信息,不但流量极大,而且极不规则,从而导致对农业的人工调节活动无法程序化。与之不同,工业生产的可控程度极高,其生产过程中的信息相对比较规则,且信息的发生、传递、接收和处理通常是程序化的。因此,在工业活动中,等级组织的运营可以根据权威指令而进行。但农业活动的主体必须根据生物需要的指令来做出有效反府,而且由于生命的不可逆性所内含的极强时间性或生命节律,决定了农业组织要比工业组织必须更具有反应的灵敏性与行动的灵活性”。这种灵敏性与灵活性所带来的生产不确定性,需要有灵活的信息决策机制,由此决定了与之相对应的经济组织不可能是大规模的(罗必良,工999)。因此,人民公社的效率缺陷在于:一是信息处理成本极高,易于导致生产决策的失误;二是劳动监督成本过高,极易导致偷懒与生产性努力不足的机会主义行为。
  家庭承包制是在保持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经营主体由“农户”对“集体’’的替代,其核心特征是承包权与经营权的合一,表现出“家庭经营”的特点。因此,公社体制下的集体经营与分权体制下的家庭经营,都是“两权合一,’的经营形式。但是,不能认为这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主体替代而否定其制度变革价值。恰恰相反,经营主体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制度含义。
  (1)一个关键的突破就在于赋予了农户以“承包经营权”。即使承包经营权依然具有古典企业理论意义上的“经营权”特征,但是:第一,它包含了由集体成员的身份权所获得的承包权…可以称之为“准所有权”一因为农村土地是农民集体所有,农户具有部分代表所有权身份的特性,从而使农民获得了真实的财产性权利;第二,它包含了以农户为单位所获得的独立经营权,从而大大改善了排他性及其生产性努力。
  ……
展开
目录
I.理论框架
农业经营制度:改革面临创新
——基于产权理论与分工理论的思考
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历史沿革与制度底线
二、农业经营的现实格局:面临的挑战与努力的绩效
三、从规模经济转向分工经济:基于文献的梳理
四、农业家庭经营卷入分工:一个超边际分析模型
五、重新认识家庭经营:回归常识与转型发展
六、禀赋效应、人格化财产与交易装置:拓展科斯定理
七、崇州的实践:对“农业共营制”模式的解读
八、结论与讨论

Ⅱ.变迁逻辑
劳动监督、隐性退出与公社制度效率问题
——来自湖北广济余川公社的经验证据(1957—1975年)
一、文献回顾
二、人民公社:制度特征及其低效率
三、偷懒、监督与激励不足:公社制度失败的进一步解释
四、公社制度的延续:隐性退出与制度维护
五、计量验证:来自湖北省余川人民公社的面板数据分析
六、进一步的讨论
产权管制、制度行为与经济绩效
——来自中国农业经济体制转轨的证据(1958—2005年)
一、引言
二、一个新的SCP范式及其假说
三、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测量
四、协整分析与假说检验
五、结论与启示
资源特性、行为能力与产权匹配
——来自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经验证据(1949—2009年)
一、问题的提出:私产、国有抑或其他?
二、资源特性一行为能力一产权匹配:一个3×3×3的理论模型
三、假说检验: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经验证据
四、结论与启示

Ⅲ.案例解读
合约、合约不稳定与合约治理
——以东进农牧公司的土地承租为例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梳理与思想模型
三、从商品合约到要素合约:东进公司初期的实践
四、土地承租:合约不稳定性及其维护
五、新的试验:以合约治理合约
六、进一步的讨论
契约资本、交易形式与收益分配
——以“公司+农户”的温氏模式为例
一、经济交易形式:非此即彼还是状态依存
二、案例背景:温氏与养户问的交易关系
三、理论框架
四、“公司+农户”的交易反串机制:概念模型与思想实验
五、经济交易形式的反串:来自温氏的微观证据
六、经济交易形式反串与温氏的价值分配
七、交易形式反串的价值创造及其局限性
八、结论与讨论
村落地权、产权匹配与效率来源
——来自广东化州市浪山村的个案
一、问题的提出
二、个案描述
三、产权匹配问题:一个分析思路
四、浪山村地权配置的效率来源
五、结论与讨论
地权细分、合约治理与农业分工发展
——崇州市“1+1+1”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实践
一、引言
二、崇州模式:一个事实描述
三、产权、合约和分工:崇州模式的运行机理
四、结论与讨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