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科技驱动新型城镇化:上海张江发展模式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854982
  • 出 版 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厉以宁,祖籍江苏仪征,生于南京,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系主任、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现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管理科学中心主任、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等。出版《非均衡的中国经济》等学术专著二十多部,并因为在经济学以及其他学术领域中的杰出贡献而多次获奖。他的经济理论对我国30年来经济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艾丰 高级记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经济和哲学研究者、社会活动策划者。曾任《经济日报》总编辑、《人民日报》编委和经济部主任、“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组委会主任、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质量协会、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等职务。 河北省玉田人,1938年生。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后又获硕士学位。 所著《新闻采访方法论》一书曾获首届“吴玉章奖金”,本人曾获首届“范长江新闻奖”。 在多年从事的新闻工作中写过大量有影响的新闻报道。已经出版的著作存《新闻采访方法论》、《新闻写作方法论》、《新闻采访概论》、《经济述评自析集》、《中国新闻媒介发展大趋势》、《时代的艺术》、《新闻报道与写作》(译作)、《思考的笔》、《沧海·桑田·乐园》、《中介论》、《艾丰随感210条》等。 石军,法学博士。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曾任甘肃省委常委、副省长。兼任北京理工大学等8所高校的教授或研究员。
展开
内容介绍
  为配合国家推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厉以宁、艾丰、石军等从2013年初开始,先后在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山东、湖北等省市作了专题调研,并阅读了大量讲话、文章和书籍,还与一些专家和企业家进行了探讨。在调研中他们发现,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各地的情况不同认识也不同,特别是在扩大内需的认识上、农民工市民化,以及户籍问题、住房问题、土地问题,和城镇化中政府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统一认识,需要廓清和把握。在此基础上,《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丛书·科技驱动新型城镇化:上海张江发展模式研究》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为模型,详细地分析了科技驱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提供成功范本。
展开
精彩书摘
  2.四化协调
  第一,城镇化要与工业化协调和同步。这似乎是个老问题,是世界各国城镇化的共同经验。但是,如今的工业化又有了新的要求和内容。世界的工业发展,经过了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煤炭作为能源主体的应用,蒸汽机的发明,带动整个工业的发展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石油作为能源主体的应用,电力的普及,带来了整个工业的发展变化。现在,世界正面临着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是由新能源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将引发整个工业的发展变化。就中国来说,我们正在做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补课,同时还必须赶上时代潮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开始第三次工业革命。就第三次工业革命来讲,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国有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例如,利用太阳能新能源的光伏产业,中国光伏元器件的产量已经占世界的60%以上,是绝对冠军。只要加大本国利用的力度,就会展现令世界瞩目的新局面。必须认识到,中国今天的城镇化是在世界工业化新形势下进行的。
  第二,城镇化要与信息化协调和同步。信息产业的兴起和互联网的普及,主要是21世纪的事情,信息化当然是一个新课题。信息化首先改变了经济领域,改变了工业模式、商业模式和经济规则。工业与手工业相比,它的优势在于规模效应。它靠规模取代了手工业的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的工业规模主要是“集中型规模”,大企业集聚了很多工人,而且大企业先是聚集在城市中心,后是聚集在城市郊区。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的商业也是集中型的,出现了许多大的商场、商店。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化,缩短了各种距离,降低了交易成本,过去的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型规模”正向“分散型规模”转变。网上购物迅猛发展,中小企业有了平等竞争的机会。信息化不仅可以用在经济上,也可以用在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上,现代的城市管理应该是信息化的管理。城镇化是数量经济学、质量经济学加空间经济学的应用。信息化改变了空间关系,与城镇化密不可分。西方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时候,现代信息技术还没有出现,而我国则可以把信息化和城镇化结合在一起进行。现在提出了所谓“智能城市”的概念,只有通过信息化在城市建设、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的广泛运用,“智能城市”才可能建成。在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更是如此。
  第三,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和同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城镇化的基础条件。农业劳动生产率怎样提高?提高到什么程度?在当今的时代,就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对农业现代化需要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过去,人民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更多的是通过机械化、化学化、企业化改造农业,使之成为“农业工业”。现在看来,这样的现代化,带来许多问题:农业生产消耗大量的石油能源,土地板结的问题日益突出,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难以解决,生物的多样性遭到破坏。所以,要重新审视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以自身生物链循环为主的传统农业模式,其特殊的优势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水平也在提高,对农产品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要求享受和健康。于是,有机农业应运而生,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据国际相关机构研究发现,1911年,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中国,每一公顷土地可以养活5个人,而以机械化、化学化为主的美国农业,需要1.2公顷土地才能养活一个人。相差5倍多。这个机构的统计还表明,20n年,世界有机农业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0.86%,产值已经达到630亿美元。欧美发达国家的人主要消费有机农产品。必须把发展有机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科技驱动新型城镇化的理论研究
第一章  科技驱动新型城镇化作用机制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的理论阐述和运作规范
一、理论阐述
二、新型城镇化的标准规范
三、新型城镇化的操作规范
第二节  科技驱动人口城镇化
一、科技驱动人口城镇化的内涵
二、科技驱动人口城镇化的作用机制
第三节  科技驱动产业城镇化
一、科技驱动产业城镇化的内涵
二、科技驱动产业城镇化的作用机制
第四节  科技驱动生态城镇化
一、生态城镇化的内涵
二、科技驱动生态城镇化的作用机制
第五节  科技驱动管理城镇化
一、科技驱动管理城镇化的内涵
二、科技驱动管理城镇化的作用机制
第六节  科技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关系
一、耦合机理的先导:高素质人才导入与培育
二、耦合机理的核心:高技术产业崛起
三、耦合机理的支撑:生态文明
四、耦合机理的保障:现代化治理
第二章  科技驱动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国际社区
一、国际社区的内涵
二、国际社区建设的影响因素
三、国际社区的建设
第二节  高新区
一、高新区的内涵
二、高新区建设的影响因素
三、高新区的建设
第三节  生态系统
一、科技驱动生产活动的生态化
二、科技驱动公共服务的生态化
三、科技驱动城市住区的生态化
第三章  科技驱动新型城镇化的类型
第一节  科学城
一、显著的科技要素吸聚能力
二、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高效的生态发展模式
第二节  智造城
一、完备的产业创新体系
二、高度集聚的创新要素
三、强大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四、优良的创新支撑环境
第三节  现代科技综合城
一、发达的区域创新体系
二、高度的产城融合
三、强大的辐射服务能力
四、健全的城市综合功能
……
第二篇  科技驱动新型城镇化的实践探索
第四章  张江崛起的背景条件
第五章  张江科技驱动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做法
第六章  张江科技驱动新型城镇化的成功经验和发展展望
第三篇  科技驱动新型城镇化的案例分析
第七章  美国硅谷
第八章  日本筑波
第九章  印度班加罗尔
第十章  苏州东部新城——苏州工业园区
结束语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