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方法
一是宏观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如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我国宽松货币政策对银行承担风险的影响。
二是数理经济学的方法。如建立数理模型研究货币政策通过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对金融稳定的溢出效应。
三是新西方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如采用国际公共产品理论研究国际流动性管理问题。
(三)结构安排
根据以上思路,本书除绪论外分为以下七章:.第一章是危机前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理论研究,首先对美国次级债危机前所达成的“新货币共识”的主要特点和主要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其次对在‘‘新货币共识”下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理论研究从“为什么协调”和“如何协调”两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第二章是危机前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实践研究,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G7、欧元区和东亚的货币政策协调实践进行总结。
第三章是后危机时代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理论研究。首先对后危机时代货币政策理论研究,尤其是对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关系重新认识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进行深入分析。其次对后危机时代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理论研究的新动向尤其是在运用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最后进行简评并指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第四章后危机时代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实践研究。首先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间的货币政策协调进行全面回顾,然后对欧元区和东亚的货币政策协调实践进行总结。
第五章是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与金融稳定的关系研究。首先从“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人手分析货币政策对银行承担风险态度的影响进而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其次对后危机时代我国的宽松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进行研究。
第六章是金融稳定纳入国际间货币政策协调框架的必要性研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