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物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机理
在过去的30年中,实物型通货膨胀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不少国家的央行甚至实行了通胀目标制,将控制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传统的经济学对实物型通货膨胀的研究也比较透彻,根据其成因的不同包括以下若干机理。
第一,超额需求拉动投资膨胀、消费膨胀和财政赤字。
这一机制下形成的通货膨胀可称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又称为超额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或菲利普斯曲线型通货膨胀,由凯恩斯最先提出,其机制为:当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拉开“膨胀性缺口”,造成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即以“过多货币追求过少商品”。
引起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实际因素主要有:(1)国内投资总需求超过国内总储蓄和国外资本流入之和,形成所谓的“投资膨胀”;(2)国内消费总需求超过消费品供给和进口消费品之和,形成所谓的“消费膨胀”;(3)政府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收入而形成财政赤字,并主要依靠财政透支来弥补,形成所谓的“赤字膨胀”。上述三个因素中任何一个发生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都会导致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这种缺口只能通过物价上涨才能弥合,这就引起了通货膨胀。此外,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还可能由货币因素引起。经济学意义上的需求都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上述实际因素引起的过度需求虽然最初在非金融部门中产生,但若无一定的货币量增长为基础,便不可能形成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换言之,过度的需求必然表现为过度的货币需求。从货币因素考虑,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产生:(1)经济运行对货币需求大大减少,于是,即使货币供应无异常增长,原有货币存量也会相对过多;(2)在货币需求量不变时,货币供应增加过多。一般情况下,后者是货币因素造成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
因此,新古典学派根据过度需求形成的机制,将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进一步区分为:(1)自发性通货膨胀,由总需求的扩张独立于实际的或预期的成本变动而造成。(2)诱发性通货膨胀,由成本增加带动收入和工资增加,进而导致高消费支出所造成。由于厂家在成本上升时会减少持有的现金余额,或需要更多的银行贷款,因此,这时导致总需求扩张的成本上升,必然与货币供应增加相联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