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余栋,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历任中国经济协会理事(英国)、英国剑桥大学沃夫森学院学生会主席、剑桥大学中国学联主席兼全英学联执委、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职员协会董事、副主席、黑龙江商务厅副厅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副司长。著有《学习经济》、《重燃中国梦想——中国经济公元1-2049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理论与实务,在国内外经济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谭海鸣,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金融学硕士,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二司,中国注册会计师、特许注册金融分析师。先后供职于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中国人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货币政策理论与实务,在国内经济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展开
——胡晓炼(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本书是在沿用“新共识”基本原则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构建中国货币政策新框架的一次尝试。作者关于货币政策新思考的研究带有在传统需求管理理论支持下引入供给管理考量的特色,是“新供给经济学书系”的重要成果之一,其研究思路秉承了“新供给”的原则,即以严谨的学术精神,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有破有立,理论联系实际并服务实际。
——贾康(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财政部高级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债协会常务理事)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发生很大的变化,其他经济体需要思考如何有效地应对。本书结合中国的实践,对货币政策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特别是在通胀预期方面、数量型与价格型“双工具”货币政策框架方面和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研究。本书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证研究,是研究中国货币政策的必读材料。
——白重恩(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中国财政税收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委员)
★我高度认同作者们关于通胀预期的前瞻性和开创性研究。同时,我也要指出,在近年来中国的货币政策乃至宏观经济中,汇率升值预期居于举足轻重的位置。如今,人民币渐进式升值应该已经告一段落。依各种宏观和国际收支指标判断,目前人民币汇率应该比较接近均衡水平。没有了对外升值压力的困扰,货币政策的工作重心可以转向应对“对内贬值”。这也正是长期以来各方所寻求的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应有之义。
——王庆(上海重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合伙人,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