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特征、效应及升级思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977403
  • 作      者:
    杜琼著
  • 出 版 社 :
    中国金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杜琼,山西省祁县人,1980年3月生。2003年和2006年分别获取山东大学经济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9年获取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学博士学位。2009年7月以来一直工作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工作期间,参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以及地方政府委托课题40余项,在《经济日报》、《宏观经济管理》等杂志发表文章8篇以上,参与课题获国家发展改革委优秀成果二等奖一次,商务部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一次,宏观院三等奖三次。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特征、效应及升级思路》由九章内容构成。第1章为导论,主要是文献梳理和《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特征、效应及升级思路》框架内容的简单介绍;第2章全面分析了产品内国际分工成为国际产业分工一种主要形式的背景和微观机理;第3章和第4章,基于大量的数据分析,重点研究了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主要特征和经济效应;第5章对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国际贸易和投资新秩序进行了分析和概括;第6章则提出了提升我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基本思路和战略举措;第7章、第8章和第9章分别就“提升创新能力”、“美国、日本产业管理体系分析和经验借鉴”和“以我为主的对外贸易投资规则体系”展开分析。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特征、效应及升级思路》:
  3.2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产业特征
  本节首先提出了分析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角度和采用的方法,即从宏观的国际贸易的角度,通过分析中间产品(零部件,不包括半成品)贸易,反映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基本特征。
  采用此方法,本节分析了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行业特征,选取了八个主要的行业:纺织业、橡胶业、金属制品、通用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
  3.2.1分析方法——中间产品贸易
  (1)产品内国际分工及其特征的度量方法
  产品内国际分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发达国家的外包和发展中国家的承接外包,另一种是发达国家的中间产品出口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的加工贸易,前者在贸易流向上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中间产品出口,后者表现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中间产品出口,以及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最终产品出口。
  根据一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方式,以及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中的地位,采用合适的方法,对其特征进行分析。现有的研究文献,基本上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垂直专业化指数,考察价值链的分割,是量化了的具有可比性的指标,另一种是从中间产品贸易的角度,分析中间产品贸易的基本的产业特征和地域特征。直专业化指数
  Hummels(1998)在界定垂直专业化的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垂直专业化指数的计算方法。垂直专业化指数度量出口品的进口投入品含量,即出口中包含的进口中间品的价值。依据定义,计算某一种产品的垂直专业化指数,需要获得生产此产品用到的所有中间品和产品本身的价值。除非具体案例研究,通常情况下无法获得这些数据。投入产出表包含了部门层次投入(非竞争性的投入产出表区分国内投入品和进口投入品)价值额、总产值和出口的数据,因此,Hummels在投入产出表基础上计算垂直专业化指数。
  整个计算过程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获得进口的中间产品的数据;第二步根据进口中间产品在各部门的使用,计算进口中间品的投入系数矩阵;第三步获得各部门出口数据,根据公式计算垂直专业化指数。
  如果一国的投入产出表是竞争性的,即投入产出表不反映进口品在各个部门的使用情况,此方法则有明显的不足。一国的进口中间产品在某一部门的使用,决定此部门垂直专业化的程度,依据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经过对进口中间品的使用进行假定后计算出的垂直专业化指数,不能准确反映一国各部门的垂直专业化程度。
  Hummels(1998)首先对垂直专业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他指出垂直专业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产品的生产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连续的阶段;第二,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提供了价值增值;第三,至少一个国家在产品的加工阶段中必须使用进口投入品,而且这一使用进口投入品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部分地用于出口。
  按照Hummels的定义,要计算出某一种产品的垂直专业化指数,需要掌握一种产品生产过程中,用到的所有中间品和此产品的贸易流向和价值。但除非具体案例研究,通常情况下获得这些数据。
  投入产出表包含了部门层次的投入(区分国内投入品和进口投入品)、增加值、总产值和出口的数据。因此运出口密集度高的部门使用的进口中间品增加,或者进口密集度高的部门出口增加,一国的vss都会提高。
  用投入产出表,可以直接计算部门层次和国家层次的出口中包含的进口的中间投入品的价值。
  ……
展开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概念的提出及界定
1.2.2 经济学经典分工理论的简要综述
1.2.3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基础和动因理论综述
1.2.4 一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水平的度量方法
1.2.5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经济效应
1.3 研究框架、方法与创新

2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形成背景与微观机理
2.1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形成背景
2.1.1 生产和需求层面
2.1.2 制度层面
2.2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微观机理与组织特征

3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产业特征和地域特征
3.1 国际分工的深化与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
3.1.1 当前国际生产、贸易与投资格局
3.1.2 国际产业转移与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策
3.1.3 中国的加工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
3.2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产业特征
3.2.1 分析方法——中间产品贸易
3.2.2 中国中间产品贸易的行业特征

4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增长效应和技术效应
4.1 关于产品内国际分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
4.1.1 产品内国际分工与经济增长
4.1.2 产品内国际分工与技术溢出效应
4.2 行业层面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效应的实证分析
4.3 国家层面的经济增长与技术溢出效应
4.3.1 国家层面的中间产品、进口、加工贸易出口与经济增长
4.3.2 国家层面的中间产品进口与技术溢出

5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环境
5.1 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趋向及对我国的政策含义
5.1.1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
5.1.2 全球失衡下美国的结构性变动
5.2 国际多边贸易规则体系的新趋势
5.2.1 国际金融危机后多边贸易规则体系发展的新变化
5.2.2 国际多边贸易规则演变的发展趋势
5.3 未来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国际环境
5.3.1 未来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国际环境
5.3.2 未来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趋势判断

6 提升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基本思路与政策选择
6.1 中国的要素成本优势
6.1.1 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
6.1.2 中国的创新能力
……
7 提升我国创新能力的目标及体系设计
8 当前美国、日本产业管理体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9 构建“以我为主”的对外贸易投资规则体系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