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评论(2014第二辑)》: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我提出来“四源并流”问题。旅游学确实是应用学科,在实践中催生,在应用中成长;中国的学术研究比西方起步晚70年。由于这两个原因,我们把旅游的研究从实践与理论和中国与外国进行区分。我觉得学者就是一种职业,他要以此安身立命,养家糊口;同时学者也是一种分工。学者是一种职业,我们要完成写作,要评职称,完成委托的课题,总是有一些世俗的味道,把学者理解成分工的产物,学者必须干其他人干不了的事。基于这样的逻辑前提,我想从历史角度简单谈一谈学术研究。
“四源”是从理论、实践、国内、国外四个方面来探讨学术思想。我们可以把中国旅游发展和中国旅游研究做一些阶段性的划分。从实践角度讲,我们来看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那个阶段,中国旅游发展是一种感性发展,开始学习西方的理念,因此称为非常规的旅游道路。接待的都是入境游客,因此出现了模仿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或者2000年以后,中国旅游业更向本土化发展,因为国内市场变得更为重要,产业规模扩大。从理论学术研究角度讲,最早在大学里教旅游或者做一点旅游研究的人是什么人?教旅游经济学的原来是教政治经济学的,一转眼就教旅游经济学;原来搞综合地理的搞旅游地理,把其他学科的东西拿来应急。那时候我教旅游经济学,根本不知道旅游经济学是什么,但是它确实是一种贡献,移入应急。第二个是引进应对阶段,表现得非常清楚,中国学西方,科学院系统一个人推进西方生态旅游的概念。第三是实证分析阶段,当前我们正处在实证分析的阶段,希望以后有理论创新的阶段。
四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每个阶段的特点:
第一个起步阶段的特点,我们画这样的图形就很清楚,理论和实践是弱联系,国内和国外弱联系,传统学科移人,资源简单利用。
第二个借鉴阶段,有两条红线:业界在学国外,学界在引进国外的东西。那时候谁的外语好谁就很了不起,因为你可以学西方的东西。很多政府官员在规划发展旅游业时,告诉他的手下照国外哪个样子做。这两条红线是并行,相互之间并没有发生多强的联系。我个人的感受,在这个阶段里学界和业界确实处在这样的情况——业界批评学界,你们不了解实践的情况;学界也说,我们教出来的学生你们怎么不喜欢。理论和实践是弱联系,国外和国外单向是强联系,中国旅游发展的特点是什么,都在洋化。我们自己还没有发现最基本的特征,中国的旅游研究已经开始表现国际化,随后非常规发展模式是一脉相承,但是这个国际化是很单向的,我们叫它洋化,你要学会一些词语,这些词语都是从国外的学者那儿传过来的,我们也学会了主题公园的建设。这是第二个阶段。如果说实践和理论相互之间没有联系,这肯定是有问题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