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宁铁路与江苏社会(1903-1927)》:
一方面,沪宁铁路的通车使农民进城变得十分便利。如沪宁铁路通车以前,无锡的一个小集镇“礼社之经济尚逗留于自足经济之中。开明地主每年亦仅入城一次,农民更墨守乡土,终生未尝一睹都市文明者十之八九,其赴沪、宁、平(北平,即北京)、津各处者更加凤毛麟角,全镇(3600多人口)仅二三人而已”,而铁路通车后,该镇农民纷纷“打破其墨守乡土之故习,进城经商或做小生意”。①民初报人包天笑回忆到:“在沪宁路上,以三等车最为热闹,数亦最多,因沿路一带多乡村小市镇,出入往来频繁”,且三等车“以农人居多数,向来以肩挑背负上市场的,现在有了火车,省力得多了。车厢中塞满了蔬菜瓜果,还有鱼米鸡豚。……车厢里一时鸡声此起彼和,令人可笑”。②火车逐渐成为农民外出选择的主要交通工具,也使沿线城乡之间的联系变得密切了。
另一方面,沪宁铁路像巨大的吸管,把沿线地区的物产吸入自己的运输轨道,直接流向港口及其他地区,大大缩短了内地农产品储存、转运和投放市场的时间,加速了资金的周转、资源的开发和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
沪宁铁路通车使沿线地区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最为显著的是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江苏地区的棉花种植原来并不发达,由于沪宁铁路通车、交通条件改善及国际市场的需求,沿线农民纷纷将粮田改为棉田,以致沪宁铁路沿线地区“植棉之地,年有扩张”。至1918年,江苏棉田“几倍于昔日”“棉田之推广,不可谓不速矣”,尤其是苏州、昆山、常熟、太仓等地“昔多稻作”,到1920年前后大都改为棉田,“.望青葱,稻、豆几绝无仅有矣”。③
江苏南部地区的蚕丝出口亦因铁路通车逐年增加,蚕桑养殖业有了很大发展,沪宁铁路沿线地区常能见到连片桑田。尤其是无锡发展最快,成为“甲于东南的蚕茧之地”和江南丰沃的“养蚕地带之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茶叶出口量减少,茶价下降,许多茶农纷纷改种其他农作物,然而,沪宁铁路的开通便利了茶叶的外销,使得江苏茶叶的种植得以维持,并有所发展。综上所述,江苏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粮食作物相对下降,经济作物相对有较快的发展。
铁路充当了农村货物流通的重要载体,沪宁铁路的通车运营使内地农产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输出量增加。据相关资料记载,江苏各地因沪宁铁路通车“农产物之输出与年俱增”①,仅通过沪宁铁路输送至上海的农产品1907年为12000万海关两,1911年增至15000万海关两②。至1922年,沪宁铁路运输的农产品已约占货运的60%,是全国各铁路中运输农产品数量最多者。沪宁铁路促进沿线农产品输出量及货流量的增多,为江苏农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
沪宁铁路在促进农产品出口的同时,也便利了都市和国外商品通过铁路线迅速输送至沿线各农村地区,给农村带来了工业文明。原来农村一切主要消费品均属土制,“食土产,衣布衣,非惟洋货不易多见,京货、广货亦视为珍奇”,而铁路通车后,“远道货物,纷至沓来。昔之视为珍奇者,今已为日常所必需”。都市工业品的输入使农村传统的自然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沿沪宁铁路线的有些农村“农业之机器化亦逐渐发达,电力亦已开始引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