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通丛书·他乡是一面负向的镜子:跨文化形象学的访谈》对西方的中国形象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西方话语霸权的现状与历史进行了梳理,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学理上的深层次探讨,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和现实意义。既有学术深度,又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具有把文化价值转化为大众话题的鲜明特点。
《会通丛书·他乡是一面负向的镜子:跨文化形象学的访谈》是一部浓缩了作者研究精华的作品。书稿的副标题虽称“访谈”,然而这不是“媒体访谈”意义上的访谈,而是访谈者周云龙以学术问题为主线进行的一次对话。也正因为访谈者清醒而切中肯綮的问题意识,从而使这部“访谈”之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考察了西方的中国形象在西方及非西方的状况,并对西方的中国形象之话语霸权感到担忧,因为作者发现连“非西方”也在不自觉或者自愿地使用西方的中国形象之“套话”言说、“想象”中国。作者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能否创造性地思想是打破西方的中国形象的话语霸权、重塑中国形象的关键。
周云龙: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物理时空压缩了,心理时空却放大了。再加上中国经济高速发达,民族国家认同的问题就会迅速凸显。我记得您在“中国形象:西方的学说与传说”第8卷《龙的幻象》里面对这个时期的西方中国形象有过很生动的解析。中国经济的崛起引起西方的不满,各种冲突、事端接二连三,这在另一个层面上反而鼓励了因经济发展而自信起来的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于是“中国可以说不”、“中国不高兴”、“中国站起来”等声浪就此起彼伏。目前中国学术中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情绪其实也是这种现状在思想领域的表征。上述种种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情绪的主体是否也是一种思想主体呢?
周宁:
所谓作为思想主体的中国是个伪问题,在现代中国,中国思想的主体意识从未失落过,问题在中国思想或中国思想的能力上。建构中国思想主体,只能从中国思想中建构,没有思想,谈何思想主体?从思想中拯救主体,还是从主体中拯救思想?考验中国思想的尺度,不在于中国思想是否具有主体意识,而在中国是否有能力创造性地思想。1990年代以来的“新国学”与“新左派”叙述,试图从西方话语中解放中国主体,又何尝不受西方“汉学”与西方后现代“左翼”思想的影响?如果说西方思想曾经陷害了我们的思想主体,那么拒绝西方思想的中国思想,是否能够担当起为自身重建主体的重任呢?遗憾的是,中国思想似乎无法解放自身重塑主体,不是因为没有思想的主体意识与主体诉求,而是因为主体意识与诉求没有思想的支持。现代中国尚未建立健全的现代性思想体系,而且就目前的状态看,中国思想比“主体缺失”更严重的问题是“思想缺失”,中国现代性精神自我建构的最大危险是,中国主体目前正在陷害中国思想。
……
Ⅰ 跨文化形象学:问题、立场与研究范型
1 哪里水草丰美,就去哪里:跨文化形象学研究意识的萌生
2 学者应该担当使命,学术应该饱含理想:跨文化形象学的问题意识与专业方式
3 中国观或中国形象:跨文化形象学的理论前提、知识立场与核心概念
4 没有学科的问题:跨文化形象学的“非学科”性
5 学术不是吵架:汉学主义及其“论争”
6 如何在具体文本中研究?-跨文化形象学最初的“圈地运动”
7 西方在哪里?-跨文化形象学的一根软肋
Ⅱ 跨文化形象学:观念、方法与三组课题
8 学术起于问题,终于理论:跨文化形象学研究中的“非西方”
9 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跨文化形象学中国问题的起点
10 一种批判精神或问题意识:跨文化形象学的全球主义视野
11 折射着“西方之光”的多棱镜:域外中国形象研究的意义与困境
12 西方现代性精神的两种核心力量:跨文化形象学研究的“最深感触”
13 问题或对象:跨文化形象学研究中的“去本土化”
14 文化区:跨文化形象学的分析单位
15 传统的断裂:跨文化形象学视域中的西方异己分化
16 超越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跨文化形象学的“间性”伦理
17 学者的任务首先应该是“问题准确”:作为源点的西方中国形象
18 现代中国的自我想象与中国的西方形象:跨文化形象学的第三组课题
19 你无法不用西方现代性思想,除非你不思想:跨文化形象学的困境与反思
20 停顿与译介:打开跨文化形象学的工具箱
Ⅲ “中国崛起”?
21 “崛起”作为一种国家形象:跨文化与长时段
22 当中国统治世界?或文明与野蛮的冲突
23 “重大问题”与“专业方式”:从中国形象研究回应文化软实力与地缘政治战略问题
IV 跨文化形象学的问题与方法:再反思
24 从“人”到“中国”:“后学”作为跨文化形象学方法的(不)合理性
25 没有思想的主体,或没有主体的思想:现代中国思想的两难困境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