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意义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在1979年把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轨迹,概括为一条稍被拉长的倒“S”形曲线。依据这条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规律表明,城市化进程整体上可以概括为一条规则抑或不规则的倒“S”形曲线,依据城市化率(人口城市化率)而大体划分为初始阶段、加速阶段和平稳阶段三个历史时期,其中30%界定为加速阶段的判断点;在50%时加速度达到最高点。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处于加速成长期。与此同时,生态环境表现为一条非规则的“U”形曲线,在初始及加速发展阶段,生态环境质量在下降,而到了后期,生态环境开始好转。据此可以说中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离城市化倒“U”形曲线的平稳阶段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这就意味着更多的诉求和更大的潜在危险——必然需要更多的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与水资源)、更大强度的经济发展水平以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同样必然导致更多生活垃圾、工业废渣、废气、废水的排放,以及更为严峻的基于人多地少而中国土地城镇化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带来的潜存的“粮食安全”危机。当前中国这种快速粗放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无疑已成为中国社会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如何在推进城镇化战略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进而实现二者的协调共生、共赢是当前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现阶段城镇化的实践也为开展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最佳时机和有力实践素材。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我国城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最重要现象。21世纪初至2030年,我国将有4亿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城镇化水平将从现在的52%达到60%以上。伴随而来的是越来越大的资源消耗和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如果任其发展,必将严重制约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毫无疑问,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作以研究将会有助于根据各区域的实际状况,把握不同区域内二者关系的特征,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确定问题的实质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控制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建设美好家园,这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目标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将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起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