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选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一、选题背景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步人工业化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出现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相适应,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持续增加,城市经济社会进一步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20世纪中叶之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经形成规模,至1999年平均为78%左右;2001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7.66%,到2012年城市化水平首次超过一半,达到52.57%。虽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城市化得到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但城市化水平仍然滞后,并开始制约经济社会向现代化发展。因此,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迫在眉睫。
我国大城市的城市空间、土地利用和交通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城市在空间分布上集聚于交通干道沿线,并在经济发达地区形成了城市密集区。城市正在摆脱蔓延式空间生长,逐渐步入空间结构调整阶段。交通的内涵、功能、影响、发展制约因素和发展策略,都在随着城市发展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
在城市发展的国家政策和外部环境上,资源短缺正成为城市和交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国家加强了对城市发展中节能、减排和节约资源的要求,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及生态环保正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政策。交通方面,国家加大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交通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力度。而随着城镇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城市和交通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区域交通和重大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空间和交通的影响日益增加。
在城市形态上,空间结构成为大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绝大多数大城市在2000年后,开始在规划中调整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多中心、组团、新城、跨界都市区、区域空间协调等成为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关键词。在发展的内涵上,以“集约”和“节约”为主体的发展模式转变,正在影响着大城市的建设方式与面貌。在开发模式上,开发区、工业区、新区、园区等各种不同功能与发展模式的地区在城市的新开发地区出现,城市职能分布和组织、城市活动的特征和组织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城市化形式上,随着大量的外来人口进入大城市,城市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文化结构、收入结构等呈现出新的格局。这些变化无一不对城市和交通发展的理念、规划、建设、管理、组织以及运营等各个方面产生直接的影响。
交通系统的发展上,随着高速快速交通方式进入综合交通系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国家高速铁路和区域快速轨道交通系统成为未来交通发展的重点,城市之间的交流特征和发展腹地也随之变化。另外,乡村道路、低等级道路和城乡客运的普及,使更大比例的人口都能享受到交通系统改善带来的实惠。同时,城市交通系统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快速道路、公共交通系统等的建设进入高潮,城市扩张有了相应的交通支持。
在城市管理上,以建设和谐社会为核心的政策成为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的重要特性。(1)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不再是相对独立的内容。在交通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下,新型的综合交通枢纽把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联系在一起,成为提高区域交通和城市交通联系效率的关键。(2)交通的地位提高。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