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转型升级的未来展望
中国经济结构的提升,从根本上依赖于作为微观经济基本主体的企业的转型升级,而上市公司作为中国经济中最有活力的企业群体,将历史性地担负起引领中国经济摆脱旧有的高消耗、低效率发展模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步入高质量增长轨道的历史重任,上市公司转型将成为时代的潮流。
一、转型动力更强、压力更大、政策环境更好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市场经济的完善发展,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产业生命周期逐渐演变,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部分传统行业发展减缓,而新兴的产业也面临进入者越来越多,利润率迅速下降的局面。中国很多成功的企业包括许多上市公司在持续快速发展了数年甚至是一二十年之后,原有主营业务已经做到相当规模,边际利润下降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才能在核心业务不衰退之前,找到具有竞争优势的未来主业成为其当务之急,在这种情况下,在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面临的转型的压力会越来越强,在压力作用下,上市公司转型的动力也会越来越大。
在转型动力更强、压力更大的同时,上市公司转型的政策环境也会越来越好。党和政府已经意识到转型升级对于中国经济未来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已将转型升级提高到国策的高度,各项配套措施也正在加快出台之中,2014年以来,陆续出台了多项有利于上市公司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包括取消和下放并购重组相关审批、推动商业银行对兼并重组企业实行综合授信,改善对企业兼并重组的信贷服务、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优先股、定向发行可转换债券作为兼并重组支付方式,研究推进定向权证等作为支付方式等。预计未来随着深化改革步伐的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外部政策环境会越来越好。
二、转型升级路径多元化,主流模式各显神通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的演变,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环境以及自身竞争力不可避免会产生不同影响,促使上市公司走上转型升级的道路。转型的背景和动因多种多样,如原有竞争优势的衰退,促使上市公司通过组织等的变革,提升企业在产业内的能力;也可能是由于所处行业的衰退,原有主业发展前景黯淡,上市公司不得不主动或者被动地采取产业转移的战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此外能源和原材料涨价、建设用地紧缺、节能减排约束加强、人民币升值和劳动用工成本上升等,均可以成为企业谋求转型升级的动因。由于转型背景和动因的复杂性,使得上市公司选择的转型路径必然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我们在本报告中简要分析了产业链一体化与混合多元化、应用新技术改变商业模式和经营方式、核心业务板块的产品服务升级或再定位、海外并购扩展市场空间或资源供应能力等几种模式,也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较为常用的几种转型模式,这几种模式仍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上市公司实现转型的主流模式,新的模式也完全有可能脱颖而出,为上市公司所青睐。
三、资本市场将成为上市公司转型升级最重要的平台我国正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建创新型国家战略,而实现这一战略的重要平台就是资本市场,借助资本市场;能够依靠创新科技资源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的有效模式,推动我国自主创新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股权分置改革之后,资本市场健全发展,并购体系基本完善,企业面临发展的历史机遇。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是未来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以来,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所获得的融资,约1/3投向了新兴产业,这个比例远高于同口径的银行信贷,显示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上市公司实现转型升级最重要的平台。未来上市公司将进一步借助资本市场通过并购方式获取先进技术、人才、品牌、渠道等优质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上发挥引领作用。资本市场为上市公司提供丰富的资本运作手段,通过收购兼并,不但可以“大鱼吃小鱼”;通过换股合作、定向增发等,还可以“快鱼吃慢鱼”,甚至“蛇吞象”。在当前经济运行的减速时期,利用资本市场,开展收购兼并与扩张,有助于上市公司快速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企业的转型发展。另外,上市公司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也对资本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本市场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并发展成长的,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的持续深入,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要求资本市场为推进企业创新转型提供有效支持,更好地满足上市公司日益增长的投融资需求。四、投行将在上市公司转型升级中大显身手推动上市公司转型升级、加快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离不开政府以及证券监管部门的支持与引导,也离不开投资银行专业化、市场化的服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