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新型城镇化概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857198
  • 出 版 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厉以宁,祖籍江苏仪征,生于南京,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系主任、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现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管理科学中心主任、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等。出版《非均衡的中国经济》等学术专著二十多部,并因为在经济学以及其他学术领域中的杰出贡献而多次获奖。他的经济理论对我国30年来经济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艾丰,高级记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经济和哲学研究者、社会活动策划者。曾任《经济日报》总编辑、《人民日报》编委和经济部主任、“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组委会主任、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质量协会、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等职务。
  河北省玉田人,1938年生。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后又获硕士学位。
  所著《新闻采访方法论》一书曾获首届“吴玉章奖金”,本人曾获首届“范长江新闻奖”。
  在多年从事的新闻工作中写过大量有影响的新闻报道。已经出版的著作存《新闻采访方法论》、《新闻写作方法论》、《新闻采访概论》、《经济述评自析集》、《中国新闻媒介发展大趋势》、《时代的艺术》、《新闻报道与写作》(译作)、《思考的笔》、《沧海·桑田·乐园》、《中介论》、《艾丰随感210条》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为配合国家推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厉以宁、艾丰、石军等从2013年初开始,先后在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山东、湖北等省市作了专题调研,并阅读了大量讲话、文章和书籍,还与一些专家和企业家进行了探讨。在调研中他们发现,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各地的情况不同认识也不同,有待于进一步统一认识。《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丛书:中国新型城镇化概论》从对新型城镇化的定义、概念内涵、背景、发展途径、模式、产业选择、推进措施等方面,对新型城镇化进行综合研究,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研究提出更多具有实际意义的理论支撑。
展开
精彩书摘
  二是找到中国城镇化的特殊规律。
  三是认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要求。
  四是根据以上认识,作出相应的决策,包括战略、规划、政策和措施。
  五是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践经验不断深化认识和改进操作。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新事物,没有现成的套路可以照搬,必须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不断前进。
  本着为新型城镇化作出一份贡献的宗旨,特编辑出版了这套“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丛书”。
  一、世界城镇化进程基本规律
  世界城镇化已经有了260年的历史,贯穿了人类社会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整个历程。其内在基本规律可以概括如下:
  城镇化的基本矛盾是要素整合和空间配置的关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靠要素整合,而要素整合离不开空间配置。要素整合和空间配置的互动互促,是城镇化的实质。
  (一)六个要点
  由此基本矛盾派生出城镇化基本规律的六个要点:
  一个根据。劳动生产率。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因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工业靠人口的城镇聚集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业靠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城镇化的基本根据。
  二力协调。工业的拉力和农业的推力。农村人口转移是靠一拉一推实现的。而且,拉力和推力必须协调,两力不协调就会出现问题。
  三个要素。人、业、地是城镇化的三个基本要素。人是核心,业是支撑,地是载体。所谓城镇化就是恰当运作这三个基本要素,以达到社会进步的目的。
  四类主体。政府、企业、居民、智库。城镇化是这四类主体协作参与的社会工程。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原则下,由政府统领,这四类主体各就各位、各尽所能、互相协作、形成合力,才能顺利推进城镇化。
  五种杠杆。资源、资金、技术、文化、谋略。这些杠杆要素在城镇化的实施中,分别起着依托、融合、提升、活力、统筹的作用。
  一个成果。现代化城镇体系建设。城镇体系包括宏观体系、中观体系、微观体系。城镇体系也包括实体体系、关系体系、文化体系。
  (二)五项原则
  分析世界各国城镇化经验教训,可以总结出五项原则:
  1.有序原则。城镇化基本按照“地点转换,职业转换,身份转换”的顺序进行。
  2.同步原则。城镇化进程要与产业支撑同步发展。
  3.渐进原则。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不可操之过急。
  4.匹配原则。城镇化的模式要与国情相匹配。
  5.持续原则。城镇化进程要可持续,城镇发展要可持续。
  六个要点和五项原则,可以成为对城镇化规律的基础性认识。
  二、中国城镇化历程
  中国城镇化的伟大历史进程已经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过去65年,中国城镇化走过了曲折发展的道路。
  1.新中国成立初期10年。新中国成立初期10年,城镇化启动,城镇化率从1949年的10.6%提高到1957年的15.6%。
  2.1958—1978年。1958年以后进入停滞期,到1978年,城镇化率达到17.9%。20年的时间城镇化率只提高2.3%,城镇化速度年均0.1%。
  3.改革开放以后至2013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13年已上升到53.7%,年均城镇化速度在一个百分点以上。城镇常住人口从1978年的1.7亿增加到2013年的7.3亿,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初步形成,西部和东北地区城市焕发出新面貌。
  ……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城镇化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城镇化规律的基本点
一、城镇化的基本矛盾
二、城镇化规律的六个要点
第二节 国外城镇化经验借鉴
一、世界城镇体系的多样性
二、城镇化进程的不同类型
三、如何评估城镇化水平
四、发达国家城镇化的经验教训
五、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经验教训
六、城镇化的几条基本原则

第二章 中国城镇化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中国城镇化的国情条件
一、人口条件:人口众多,分布不均
二、土地条件:人均量低,耕地短缺
三、淡水条件:严重不足,南多北少
四、经济条件:二元结构,区域差异
第二节 新中国城镇化的历程
一、城镇化的两个时期
二、新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几个阶段
三、对中国城镇化历程的评估
四、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五、对城镇化认识和决策的回顾

第三章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认识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内涵
一、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定义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三、遵循“四化协调”原则
四、体现“五位一体”要求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规范
一、新型城镇化的标准规范
二、“美丽中国”必须有“健康城镇”
三、新型城镇化的操作规范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是持续发展之路
一、延续“劳动力红利”
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三、“扩大内需”的根本之策
四、城镇化是扩大消费拉动的根本之策
五、助推发展方式转型

第四章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课题
第一节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一、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概念
二、市民化进程分析
三、户籍制度改革问题
第二节 土地问题
一、用地数量上的争夺
二、土地利益上的争夺
三、土地制度和政策的改革
四、节约用地是基本原则
第三节 城镇住房问题
一、城镇住房的多重性和多样性
二、正确估计住房需求
三、城镇住房是一个综合性问题
四、符合实际的政策目标
五、制定综合性的住房政策体系
第四节 资金和财税制度问题
一、资金融通的重要性
二、政府作用和财税制度
三、资金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第五节 历史文化传承问题
一、不可忽略的大问题
二、现代化和历史文化
三、文化实体的传承和创新
四、文化元素的传承和创新
五、历史文化传承的思路

第五章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重点
第一节 注重产业发展和城镇化互动
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互动
二、第三产业和城镇化的互动
三、产业转移和城镇化互动
第二节 注重“城乡一体化”
一、“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二、“城乡一体化”的要求
三、“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四、“城乡一体化”的条件
五、下力解决农村经济体制问题
第三节 注重“就近城镇化”
一、为什么要注重“就近城镇化”
二、怎样推进“就近城镇化”
三、注重民营经济
第四节 注重农村新社区建设
一、新社区:中国城镇化特色
二、吸收企业参与新社区建设
三、新社区的升级和发展
四、双向的城乡一体化
第五节 注重构建现代化城镇体系
一、树立城镇新理念
二、现代化城镇体系
三、构建城镇体系的“两个真理”
四、中观突破:城市群
五、城市群构建要点
六、中央对京津冀城市群的推动

第六章 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推进
第一节 科学编制系统规划
一、制定规划的总体要求
二、要素系统规划是基础
三、系统规划要制定路线图
四、城镇建设规划最重要
五、层级系统规划的典型研究
第二节 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
一、“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
二、政府引导,多方参与
三、政府如何发挥引导作用
第三节 合理组织推进力量
一、居民是主体
二、企业是主力
三、智库增智力
四、处理好四个关系
第四节 建立健全评价体系
一、评价体系的要求
二、评价体系构成
三、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的设置
四、评价体系的运用
第五节 切实强化法治保障
一、法治保障的重要意义
二、我国法治保障基本状况
三、加强法治保障的基本路径
第六节 区别对待分类推进
一、加快中西部城市群建设
二、地方性和多样化
三、资源禀赋的区别
四、最后一道关口

第七章 新型城镇化研究总结
第一节 本书做出的主要归纳
第二节 本书提出的一些新观点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方法论
重要附录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4-2020年)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