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理论与实践》:
四、城乡关系不同
传统城镇化的发展重心倾向于城市,强调城市对发展要素的集聚力而忽视城市对小城镇和农村的带动及反哺作用,导致了较为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了繁荣、先进的城市和衰败、落后的农村并存的局面。新型城镇化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力求突破城乡二元发展束缚,着力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把城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人口转移与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实现城乡共同繁荣,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城镇文明成果。
五、城镇建设体系不同
传统城镇化往往片面强调单一规模等级城市的发展,忽视与其他规模等级城市的互动与联系,甚至控制或限制其他规模等级城市的发展,从而造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之间无法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提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重要节点城市等中心城市,作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将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加强产业和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引导,提升质量、增加数量;鼓励引导产业项目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和县城布局,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夯实产业基础;同时,按照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节约用地、体现特色的要求,将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以及与服务“三农”相结合。
第四节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以及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断言,“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中国的城镇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将会产生最重要的经济效益”。这充分肯定了我国城镇化将带来的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积极稳妥、扎实有序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确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由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较高,易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外部市场逆变导致我国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的表现越发明显。内需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内需不足将导致经济增长乏力。在国际经济放缓的背景下,扩大内需更是我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而城镇化则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将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领域的巨大投资需求,同时更多农民可以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通过转为市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其结果将是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