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化: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市化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按照权威的解释,城市化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城市相应地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过程。比较利益、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为城市的形成提供了经济动力。比较利益是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它是城市形成的第一源动力。比较利益的存在为市场交换提供了可能,于是就为另一类专业分工——商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规模经济是城市形成的又一基本力量,规模经济的存在为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地理集中提供了市场动力。如果说比较利益和规模经济为城市的形成创造了初始条件,那么聚集经济则为城市的形成提供了直接推动力,它是多样化的厂商、居民及相关组织单位得以聚集、推动城市形成并使之不断膨胀的根本力量。企业、人口的空间集中不仅可以节约运输、洽谈等交易费用,而且可以产生诸如道路、排水系统、管理等方面的规模经济,从而降低有关社会经济活动的成本。众多具有不同偏好的居民的存在,会减少需求和生产波动给厂商造成的损失,众多的社会经济活动可以给具有不同工作能力的居民提供多种就业机会。地域上的聚集会产生互补利益,人口、企业及相关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大大便利了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同时也刺激着新知识、新观念的产生。正是由于上述聚集经济效益,人口、企业不断地趋于地理上的集中,从而推动了城市的形成、发展和扩大。
20年的改革开放,解放了我国的生产力,使我国终于告别了短缺经济,但消费需求不足的阴影随之又笼罩在我们头上。计划经济时期,生产决定消费,即生产什么,居民就消费什么,生产多少,居民就消费多少。在市场经济时期,情况变得完全不同了。生产者生产出的商品,消费者不一定购买或者消费者并不一定有购买能力,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制约了生产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我国消费品的生产能力成倍增大,而消费者的消费方式、消费水平、消费习惯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生活在农村的中国人虽绝大部分实现了温饱,但其他消费仍停留在极低的水平上。其原因是生活在农村的居民,多数人仍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商品化程度很低,种植业、养殖业收入和外出打工的收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相对于城市人来说,他们具有更大的储蓄倾向,此外,社交和文化生活的缺乏,也抑制了他们的诸如着装、书刊、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在那些供电不正常的乡村,农民们即使买得起家用电器,也很难用得上。我们曾想方设法开拓农村大市场,但总是收效甚微,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城市’化水平低,生活在农村的人过多,必然制约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36%,其成就。被世人所瞩目。但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仍落后很多,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已超过45%,世界平均发展速度每年为0.4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20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多数超过70%,比起他们来,我国的差距就更大了。
城市化进程不只是城市人比例的提高,它还是社会资源空间配置优化的过程,它将带来城市体系的发展和城市分布格局的转变。城市体系的发展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中、小城市发展起来,构成一个比例更为协调的城市。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