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新路:新型城镇化路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0412682
  • 作      者:
    易鹏著
  • 出 版 社 :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未来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超过70%,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将超过10亿,其中70%的城市人会居住在城市群里!北京和上海的人口将突破3000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转化成本将突破1000000亿元!50%以上的房地产企业会被淘汰,幸存者将面临全新的游戏规则!
展开
作者简介
  易鹏,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部研究员,盘古智库城镇化首席研究员,多个地方政府战略发展顾问,《人民日报》、FT中文网、《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媒体特邀撰稿人,CCTV与央广特约评论员。
展开
内容介绍
  不要刻意强调城镇化率的提高,新一轮城镇化并非“投资大跃进”。城镇化要向幸福出发,要让农民多分一杯羹。城市扩张必须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城市承载能力首先必须靠产业支撑,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化最终可能使得农民变不成市民,反而变成流民,甚至变成暴民。这轮新型城镇化不单纯是个经济问题,而是个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问题。只有科学、全面、正确地解读“新型城镇化”,才能更好地推动“新四化”。
展开
精彩书摘
  新型城镇化的价值
  理性看待1.0版的城镇化存在的成绩和问题后,自然就明白要推进2.0版的新型城镇化就必须解决此前存在的问题。在考虑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对城镇化对于中国未来的巨大价值做一个全面梳理。
  首先,我们要认识一下城市或城镇对比农村有哪些效应。城镇与农村的区别在于聚集程度,在人口密集的城镇中,至少可以产生四项效应。
  第一个是最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城市和企业一样,都会有一些固定成本,比如基础设施和企业厂房、设备、办公楼等。这种固定成本会因为产量增加或者聚集更多人口而被摊薄。于是我们可以看见农村修建一条公路其人均成本要远远高于城市,其收益率也会远远低于城市。这也是为何中小城镇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其人口规模过低,基础设施投入会使得其回报很不划算。同时由于城市人口规模大,容易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从而扩大内需,给城市里聚焦的产业更多的商业机会、成长机会。而企业也会因为城市聚焦后的规模效应,有足够的人力和基础设施支撑,便于做强做大。我们可以看见城市化刚开始阶段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所以诸如钢铁、汽车等工业企业基本都是在城市里面。
  第二个是社会分工效应。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用很大篇幅谈了分工带来的巨大价值,其讲述的缝针生产的案例成为很多人解读分工的样板。其认为,如果将缝针的生产过程分解为下料、成型、磨尖、钻孔、抛光等几道工序,和一个工人从事所有的加工相比,每人只负责一道工序,其生产效率会增加数十倍。这表明了通过分工可以提高专业性,从而提高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事实上,正是由于规模聚焦带来的社会化大生产,推动了分工,提高了生产率,推动了经济快速、持久的发展,最终也惠及到所有民众。①这种专业性分工必须建立在交换的基础上,而要想进行交换,就必须有足够的产业和人口聚集。于是拥有人口和产业聚焦特点的城市就成了可以大幅提高交换的平台,推动了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和细化,最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最近很红火的电子商务就是因为城市里面产业分工导致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后配合物流业的发展,推动了这个产业的发展,接着为了诚信需要出现了支付宝等各种金融工具,又推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和不断深化都是依托在城市带来的社会分工之上的。
  ……
展开
目录
前言科学认识新型城镇化
绪论中国城镇化的演进过程
第一章 新型城镇化——打造中国城镇化升级版
1.0版城镇化的成就和问题
新型城镇化的价值
如何打造城镇化“升级版”
“新四化”将是李克强经济思路总抓手
不要刻意强调城镇化率的提高
城镇化对投资有保底作用
地方政府眼中的真实“新型城镇化”
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式城镇化路径分析

第二章 人口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点
解读“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
新-轮城镇化并非“投资大跃进”
城镇化要向幸福出发
让农民多分-杯羹

第三章 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城市群
城市群将是中国城镇化的重点平台
中国经济第四极与新-代领导布局
中国哪些小城镇有发展机会
如何建设好城市群
城市扩张必须尊重城市发展规律
大西安如何博弈第四极
“新四化”路径下的河北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第四章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新型城镇化的支撑点
认识“城市综合承载力”
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城市产业支撑能力
大力提高城市的基础设施现代化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将是投资新重点
大力使用新技术,提高城市的生态环保、智能高效能力
大力加强城市管理、规划能力,提高城市集约紧凑的运行能力
……
第五章 制度改革——新型城镇化的保障点
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