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国内粮食价格的调控措施
我国粮食价格的形成主要是依靠政府的调控措施来完成的,其粮食价格调控体系可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在正常情况下,粮食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粮食企业按市场价格经营粮食。第二,当粮食价格过度波动时,政府主要依靠储备粮的吞吐、国际粮食贸易、粮食风险基金、价格调节基金等经济手段,调节粮食市场供求保持粮食价格的相对稳定。第三,当粮食价格剧烈波动时,国家可根据《价格法》的规定,实行限价、集中定价和冻结价格等紧急措施,平抑市场粮食价格。我国实行的粮食价格调控措施又可分为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粮食储备政策和进出口政策三种。第一种,粮食价格支持政策。1985年之前,我国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1985年之后,国家取消了统购、派购制度,实行合同定购,其余粮食可以自由上市,由市场确定粮食价格。1993年我国正式实行保护价收购制度,规定四种主要粮食作物稻米、小麦、玉米和大豆为保护品种,2004年我国开始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第二种,粮食储备政策。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建立了自己的粮食储备,但由于粮食供应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储备规模较小。自1990年起,我国开始建立粮食专项储备制度。用于调节市场余缺,并成立了专门的粮食储备管理机构——国家粮食储备局。1999年,国家粮食储备局改名为国际粮食局,负责中央储备粮的行政管理,同时建立了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粮食储备最主要目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有稳定市场价格的功能,不过,由于最近几年粮食价格波动较为频繁,粮食储备成本也越来越高。第三种,进出口政策。进出口政策也称为国际贸易政策,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分类,粮食贸易政策包括出口补贴、市场准人和国内支持三个方面。
目前,我国粮食价格调控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第一,调控目标相对单一。2004年以来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其目的是尽可能地由国家掌握更多的粮源,稳定市场供应,减少通货膨胀潜在因素。因此,国家的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所能够产生的效能是获取粮食产量最大化,而不是种粮农民收益最大化。这是因为,最低收购价给予农民的是一种心理预期和不高的收入底线,这又与动员亿万农民直接参与国家实现粮食安全的最基本前提条件——提高农民收入、焕发种粮农民生产积极性不太相符,其结果是农民很可能无限制地期盼国家提高最低收购价,但实际得到的并不多。第二,面临国际粮价的上限制约。粮食调控以来,国家连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份,稻谷中的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提高了71。4%,中晚籼稻提高了73。60-/0,粳稻提高了86。7%。小麦中的白小麦提高了41。7%,红小麦和混合麦均提高了47。8%,玉米的临时收储收购价也在逐次逐年地提高。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