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学术新视角丛书:我国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早在17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其著作《政治算术》中首先提到了“报酬递减规律”的雏形。后来的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富论》中也提到规模收益和专业化分工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分析出在农业中存在报酬递减现象①。18世纪中叶,法国农业经济学家魁奈研究农业规模经营问题,认为大规模农业生产与小规模农业生产相比具有更大的优越性。1770年英国经济学家阿瑟·杨在其著作《农业经济论》中,论证了农业生产中生产要素之间的配合比以及经营收益和生产费用之间的关系。其研究结论是资本主义大规模农业生产比传统的小规模农业生产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所以应按“追求利润”原则,大力发展以雇用农业工人为主的大型资本主义农场经济②。德国的经济学家戈特洛布·冯·尤斯蒂在18世纪后半期把合并分散耕地地块作为其农业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
目前农业规模经营理论伴随着分工理论、专业化理论以及现代统计分析方法的发展而逐步得到充实、完善和发展。目前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体系,同时也形成了农业生产经济学规模经济论、农业经营学规模经济论、发展经济学农业规模经济论以及农业经济学规模经济论等众多流派。农业生产经济学规模经济论和农业经营学规模经济论主要从实证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角度来研究农业生产要素之间的最佳利用和优化组合,从而论证出农业企业最优或适度的经营规模。相比而言,发展经济学农业规模经济论和农业经济学规模经济论主要是从理论上研究农业规模经济问题,主要研究农业企业规模结构及其变化、农业技术结构变革以及农业企业规模结构的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诸多影响等。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粮食生产规模效益非常有限,世界银行研究人员(1995)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农场规模扩大至超过拥有一台中型拖拉机的家庭农场可以管理的规模,那么它不会取得任何规模效益。美国学者普罗斯特曼等(1996)利用中国、巴西等十几个发展中国家的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粮食生产的规模报酬相当有限,存在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即使存在规模经济其作用也是十分有限。他们同时指出,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率来源于动态资源优化配置而不是规模效益和资本密集,其原因在于美国是资本和土地资源丰富而劳力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其用资本(机械化)替代劳动力(使农场规模扩大)是经济的。但是,在人口普遍过多,资本和土地要素相对稀缺的发展中国家采取美国农业的管理方法是行不通的。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农业规模经济理论的研究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初步农业规模经济理论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才初步形成。1978年以后,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以及学术思想的大解放,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逐渐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理论界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规模经营、为什么要规模经营、怎么实现规模经营三方面的问题,并最终形成了两种代表性的相反的理论观点:第一种理论观点赞成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认为农业大规模生产与小规模生产相比优势更为突出,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应该用大规模生产取代小规模生产,通过合作化和集体化逐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并促进农业生产的快速增长。因此,推行农业规模经营势在必行,但要适时适度,因地制宜。第二种理论则相反,强烈反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认为目前中国尚不具备农业土地大规模经营的基础条件,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功能和支持保护力度,引导农民争取农业的外部规模经济,从而促进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随着这两种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农业的规模经营不仅要有规模,还要适度。张春霞(1996)提出,在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把握住“适度”二字,既要积极又要慎重,切不可盲目冒进q)。程东阳(1998)认为,任何一个生产单位都有其适度的生产规模,即在这个规模上的产品平均成本低,大于或小于适度规模的生产都是不经济的。那种认为经济规模“越大越好”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②。并且卫新等(2003)尝试着用定性和划“标准线”的方式来确定适度规模经营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含义③。李莉(2007)认为,“应该用人均土地面积或户均土地面积作为衡量土地规模经营的计算指标,而且土地规模经营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的规模经营,它是动态变化的,而不是一个常数。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技术条件下,土地规模经营的数据不同”④。这些学者只是指出了“度”的存在及其性质和其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等,但都没有对适度经营规模给出更为确切的定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