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产业后发优势理论的渊源与启示
1.后发优势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后发优势理论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AlexanderGersehenkmn,1962)在其《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一书中提出的。他在对19世纪德国、俄国及意大利等欧洲较落后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的研究中发现,各国工业化起点存在差异,工业化水平越低的国家,其后来的增长速度越快,他将形成该现象的原因归结为国家的后发优势(AdvantageofBackwardness),或被称为落后的优势、落后的有利性等。同时指出,先进国家不具有这种后发优势,也不是后起国家自身努力创造的,而是与后起国家的经济相对落后性共生的。格申克龙提出了一个后起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增长模型,该模型的假设条件为:一是经济的相对落后性会产生一定积极作用,并可以系统地替代先进国家工业化的一些先决条件;二是后起国家可以引进或借鉴先进国家已经开发出来的技术,并发挥这种所谓的后发优势。
格申克龙的后发优势理论概括起来有以下几层次含义:
第一,由于国家的相对落后会造成一种社会紧张状态,以致形成一种社会压力,进而激发国民要求迅速实现工业化的强烈愿望。这一方面出于后发国家自身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及对维护和增进本国利益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先进国家的经验刺激和歧视的结果。
第二,替代性的广泛存在。格申克龙指出,后发国家由于缺乏某些工业化的前提条件,因此,可以或只能创造性地寻求相应的替代物,以达到与先进国家相同的或相近的工业化结果。替代性的意义不仅在于资源条件上的可选择性和时间上的节约,更重要的是在于后起国家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有别于先进国家的不同发展路径。
第三,后发国家可以享用先进国家的技术、设备和资金,缩短发展时间。后起国家通过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和设备达到节约成本和研发时间,快速培养本国人才的目的,并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推进工业化进程;引进资金可以解决后发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本短缺问题。
第四,后发国家通过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教训,避免或少走弯路。在这方面,后发优势主要表现为后起国家在推进工业化进程模式上的多样性、可选择性及创造性。后发国家可以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吸取其失败教训,采取优化赶超战略,从而有可能缩短初级工业化时问,较快进入较高级的工业化阶段。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