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文库·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公司治理视角》:
(3)掏空与支持理论
并购成为管理者侵占股东利益工具的前提是股权结构的高度分散,而在中国股权结构不是高度分散的而是相当集中的,主要的代理问题是控股股东掠夺小股东,而不是管理者侵害外部股东利益,因此,并购有可能成为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和侵占小股东合法权益的一种手段。李增泉等(2005)以1998-2001年发生的416起上市公司收购兼并非上市公司事件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控股股东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或掏空动机对上市公司长期绩效的影响,主张用掏空与支持理论来解释中国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该理论认为,基于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上市公司对非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是地方政府和控股股东支持或掏空上市公司的一种手段,支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上市公司满足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融资资格的管制要求,掏空则是赤裸裸的利益侵占行为,控股股东和地方政府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的性质。
(4)体制诱因下的价值创造假说
崔学刚(2007)在对中国上市公司重组绩效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现有理论观点中的合理成分,提出“体制诱因下的价值创造假说”。该假说认为,在中国有关法律框架不完善的情况下,公司重组往往不是以追求公司价值、创造效应为前提的,而是在现有体制和管制模式诱导下发生的,一方面,重组行为具有价值创造的功能,一旦发生,就在客观上为公司提高绩效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不完善体制下发生的重组行为暴露出太多的不规范行为,这必将推动体制和管理模式的改变,从而抑制公司重组中的不规范行为,突出公司的价值创造功能。从美国的并购浪潮和中国的并购历史发展进程可以看出并购重组与资本市场之间存在互动发展关系,因此,“体制诱因下的价值创造假说”能够遵循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原则,并预测到中国上市公司大规模、规范的重组行为即将到来。
西方学者在对公司并购绩效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基于不同研究视角,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学派。各理论学派依托的理论基础不同,对并购动因的分析也不尽相同。其中,协同效应可以解释上市公司并购过程中的财富增值。代理理论提醒我们,并购的目的并不一定能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反而会导致代理成本的增加。
国外与并购绩效相关的经济学理论,一方面为研究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借鉴,另一方面,这些理论是基于国外的体制环境、市场环境所得的研究成果,对解决中国国情下的公司并购问题存在很大局限性。因此,对于与并购绩效相关的西方经济学理论需要批判性吸收,而非盲目照搬。
(1)这些理论从分析并购动因人手,从不同角度对并购是否创造价值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并未形成统一认识。大多数理论往往把某一因素看作公司并购的全部动机,没有从本质上把握并购的动因。就中国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动机而言,部分可以用西方并购理论加以解释,但是大多数并购动因却是基于中国企业特殊的体制背景。屠巧平(2007)归纳了中国企业并购的常见动因:①政府干预下国有企业之间的准兼并假说;②制度性缺陷造成的掠夺性接管,终极目的是对金融资源的掠夺;③利用上市公司壳资源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④体制因素下的价值转移和再分配假说;⑤投机性重组理论。(2)国外控制权市场,主要以要约收购进行企业间的并购,相关理论的研究对象也主要是要约收购。而中国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虽然原则上可以采用协议收购、要约收购和二级市场公开竞价收购三种方式,但是实践中,协议收购在数量上占了大多数,要约收购和二级市场收购的数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利用国外针对要约收购的理论来研究中国控制权市场的协议收购是不符合本土实际的。
因此,在对并购绩效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在借鉴国外公司并购绩效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要的是结合中国资本市场、控制权市场、公司治理特征以及并购实际,对西方经济学理论批判地加以吸收和借鉴。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