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台湾问题与两岸关系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1070374
  • 作      者:
    张春英主编
  • 出 版 社 :
    福建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该书价值:首先,初步构建了海峡两岸关系史学科的框架体系。近20年来,学术界对台湾地方史、台湾问题,以及海峡两岸关系的研究,出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是,把海峡两岸关系史作为一个专门史学科进行研究,还显不足。该书做出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首次把海峡两岸关系史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进行定位,以通史的形式,规范了海峡两岸关系史的起止时间、阶段划分、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历史主题等基本问题。
  其次,该书史料详实,内容丰富,观点创新。该书以时间为经,以海峡两岸关系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现实问题为纬,追本溯源,探古发幽,由远及近,薄古厚今,科学地追溯了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历程,全方位地展现了海峡两岸在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等关系的全景图画。
  第三,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该书通观海峡两岸关系自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初步总结出五大历史经验和规律:相依相存的不可分割性;融合和统一、交往和交流是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流;台湾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合则两利,分则两损的利益相关性;“一国两制”是海峡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这些经验和规律的概括,有史有据,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第四,服务于祖国的统一大业。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进入21世纪后全体中国人神圣的历史使命,也是海内外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真诚愿望。该书适应了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以其丰富的内容,为人们正确了解和认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范本,从而服务于祖国统一大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
内容介绍
  《台湾问题与两岸关系史(套装上下册)》五卷,包括第一卷:开发·融合,从地理、人文的角度,阐述台湾根系祖国大陆,祖国大陆汉人与台湾现民的融合,中国历代王朝(明朝中期以前)对台湾的经略、开发和管辖。第二卷:变乱·回归,在两岸关系进一步加强的同时,台湾不断遭到外敌的入侵乃至被割占,时间跨度从明朝后期到1949年蒋介石退据台湾止。第三卷:内争·对峙,从国民党退据台湾写到20世纪70年代末,这一时期两岸处于内争与对峙的局面,但双方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第四卷:缓和·交流,从20世纪80年代两岸关系开始缓和,写到2000年世纪之交,两岸关系的缓和、交流以及和平进程中的曲折,两岸关系面临新的局面。第五卷:和平·发展,21世纪以来,在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的新前景。
展开
精彩书摘
  《台湾问题与两岸关系史(套装上下册)》:
  此外,南宋宗室赵汝适于宝庆元年(1225年)所撰《诸蕃志》中也指出:“毗舍耶,语言不通,商贩不及,袒裸盱睢,殆畜类也。泉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与其国密迩,烟火相望。时至寇掠,其来不测,多罹生啖之害,居民苦之。”这条史料也证实“澎湖”与“平湖”指的是同一处地方。 
  既然“平湖”即“澎湖”,那么楼钥的《汪大猷行状》与周必大的《汪大猷神道碑》关于澎湖的史料就可以互相印证了。前者说澎湖有沙洲数万亩,其上种植的农作物,常为一些来历不明的毗舍耶人所劫掠,然而是谁种植,在这里种植的又是何种农作物,则语焉不详。而后者明确指出,是“邦人”所植“粟、麦、麻”等作物。“邦人”即“国人”,显然就是指大陆农民,而粟、麦、麻则是大陆农民最常种植的农作物。这说明宋代时的确有大陆汉族人民移居澎湖并且从事种植业了。 
  从明代以来,在台、澎就不时有宋代文物出土,成为当时汉族人民迁居台、澎的有力物证。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由周钟碹主修、陈梦林编纂的《诸罗县志》记载:“郑氏时,目加溜湾开井,得瓦瓶。识者云是唐宋以前古窑,惜其物不传,亦不知此瓶瘗自何时。”目加溜湾,在今台南县安定乡一带。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曾任台湾海防同知的朱景英在《海东札记》中说:“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祐、天禧、至道等年号,钱质小薄,千钱贯之,长不盈尺,重不逾二斤。相传初辟时,土中有掘出古钱千百瓮者。”“太平”、“元祐”、“天禧”、“至道”都是北宋的年号。以上《诸罗县志》记载的古瓦瓶和《海东札记》记载的宋古钱,在近年的考古发掘中也得到印证。
  ……
展开
目录
第一卷 开发·融合
绪论
一、研究海峡两岸关系史的宗旨
二、海峡两岸关系史的主题
三、海峡两岸关系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历史分期、主要线索及框架结构
四、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特点及规律
第一章 祖国的宝岛台湾
一、台湾与祖国大陆本为一体
(一)台湾海峡的地理变迁
(二)海峡两岸的交通
(三)台湾名称的由来
二、石器时代的台湾与祖国大陆
(一)旧石器时期的台湾与祖国大陆
(二)新石器时期的台湾与祖国大陆
(三)高山族先民是祖国大陆古越人的一支
三、台湾文化根系祖国大陆
(一)台湾地名探源
(二)台湾姓氏寻根
(三)闽台语言一家亲
(四)闽台风俗习惯同出一源
第二章 中国历代王朝对台湾的开发
一、三国时期孙吴政权对台湾的经营
(一)吴国造船业和航海业的发展
(二)孙吴政权对台湾的最初经营
二、隋朝对台湾的经略
(一)“求访异俗”与“慰抚”
(二)对流求用兵
(三)隋朝高山族先民移居祖国大陆
三、唐朝时期祖国大陆汉族人民开始向台湾移民
四、宋朝对台澎的开拓和治理
(一)汉族人民移居台澎
(二)宋朝移居台澎的汉族人民的生活状况
(三)宋朝对台澎的管辖与治理
五、元朝在台湾设立治所
(一)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的建立
(二)澎湖巡检司的设置
(三)元朝政府对台湾的经略
(四)元朝海峡两岸贸易的发展
第三章 明朝前期海峡两岸关系的曲折发展
一、澎湖巡检司的裁撤与重建
(一)明初海禁政策
(二)澎湖巡检司的裁撤
(三)澎湖巡检司的重建
二、明朝前期向台澎的移民和开发
三、明朝前期海峡两岸的贸易
四、明朝前期汉族与高山族的友好关系

第二卷 变乱·回归
第四章 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清朝的统一
一、早期日本对台湾的骚扰进犯
(一)明朝的海防
(二)日本对台湾的侵略
二、荷兰对台湾的侵占和殖民统治
(一)荷兰殖民者入侵澎湖
(二)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三)台湾人民反抗荷兰殖民统治的斗争
三、郑成功收复台湾
(一)郑芝龙与荷兰殖民者的矛盾和斗争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
(三)明郑治台
四、清政府统一台湾
(一)郑氏政权与清政府的矛盾和斗争
(二)康熙统一台湾
五、清朝前期对台湾的统治
(一)清政府的治台方略
(二)移民高潮及移民与台湾少数民族居民、祖籍地的关系
(三)台湾经济的发展与海峡两岸经济关系
第五章 清朝后期两岸人民的反侵台斗争
一、英、美、日对台湾的侵略
(一)英国对台湾的侵略
(二)美国侵占台湾图谋的破产
(三)日本进犯台湾牡丹社
(四)清政府对台湾统治的加强
二、抗法之役
三、台湾建省与刘铭传“理番”
(一)台湾建省
(二)刘铭传“理番”
四、海峡两岸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一)日本侵占澎湖
(二)割让台湾
(三)海峡两岸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四)台湾民主国的抗争
(五)台湾军民反割台的武装斗争
第六章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台湾的影响
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对台湾的影响
(一)梁启超初会林献堂
(二)梁启超访台湾
二、孙中山的“台湾情结”
(一)为“恢复台湾”而斗争
(二)四次赴台,为革命而奔走
(三)弥留之际,念念不忘台湾同胞
三、辛亥革命对台湾的深远影响
(一)民主、共和思想深入台湾同胞心灵
(二)辛亥革命影响下光复台湾的革命运动
(三)台湾志士积极投身祖国大陆的革命活动
第七章 从五四运动到台湾光复期间海峡两岸革命情结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台湾的影响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台湾新文学运动
(二)五四思潮下海峡两岸青年政治团体的联系和合作
二、大革命时期海峡两岸政党之间的联系
(一)台湾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
(二)民众党与祖国大陆的联系
三、台湾同胞与祖国大陆抗日运动
(一)岛内台湾同胞对祖国抗战的支援
(二)台湾同胞奔赴祖国大陆参加各种抗日斗争
第八章 日本的文化殖民统治和台湾同胞维护中华文化的斗争
一、日本殖民统治当局的文化同化政策和思想奴化教育
(一)早期文化同化政策和思想奴化教育
(二)中期文化同化政策和思想奴化教育
(三)“皇民化”运动:疯狂的文化同化政策和思想奴化教育
二、台湾同胞反对文化同化政策和思想奴化教育的斗争
(一)遍及全岛的汉学运动
(二)台湾文化协会的斗争
(三)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维护
第九章 台湾回归祖国与国民政府对台湾的治理
一、中国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一)台湾回归中国的法理依据
(二)中国政府对台湾的接收
二、国民政府对台湾的治理
(一)扫除日本殖民统治的思想文化遗毒
(二)经济重组和经济统制
(三)国民党在台湾的专制统治和吏治腐败
(四)“二二八”事件及其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影响
(五)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前夕对台湾的重点经营

第三卷 内争·对峙
第十章海峡两岸内争对峙局面的形成
一、中国国内战争的结束
(一)国民党败退台湾
(二)“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
二、外部势力的干预与台湾问题的出现
(一)美国短暂的“不干涉台湾”立场
(二)朝鲜战争的爆发与美国分离台湾的政策
(三)美国对台政策的变化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影响
(四)台湾问题的出现
三、新中国建立初期“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方针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新生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二)肃清国民党反动派在祖国大陆的残余势力
(三)继续奉行“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基本方针
四、国民党在台湾稳住阵脚与“反攻大陆”的叫嚣
(一)重建国民党台湾地区政权
(二)国民党的改造运动
(三)恢复台湾经济
(四)实施“军事管制”
(五)确立“反共抗俄”、“反攻大陆”的基本“国策”和纲领
(六)“肃清匪谍”及对祖国大陆沿海的骚扰窜犯活动
第十一章 海峡两岸的政治对立与军事对抗
一、海峡两岸走上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
(一)祖国大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工业化的起步
(二)台湾“四年经济建设计划”的实施和经济的初步发展
二、台湾当局“反共复国”的准备
(一)制定“反共复国”总方略
(二)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
(三)在“缓冲地带”制造政治事端
(四)继续封锁台湾海峡及对祖国大陆沿海的袭扰窜犯
三、中国人民再次掀起“解放台湾”的高潮
(一)再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
(二)第一次“台海危机”
(三)一江山岛和大陈岛争夺战
(四)第二次“台海危机”
四、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一)和平解放台湾方针的提出
(二)首倡第三次国共合作
(三)为和平解放台湾而努力
(四)海峡两岸的秘密间接接触
第十二章 海峡两岸的冷战对峙
一、六七十年代祖国大陆的对台政策
(一)“一纲四目”方针的提出
(二)释放国民党战犯及来去自由、妥善安置的政策
(三)“文化大革命”初期对台工作遭受极左思潮的干扰
(四)“文化大革命”中、后期对台工作的改善
二、海峡两岸骨肉同胞的分离之苦
(一)两岸同胞的思念之苦
(二)国民党军政人员的思乡情
三、蒋介石经营台湾的“消极偏安”政策与“反攻大陆”新战略
(一)“消极偏安”政策
(二)新一轮“反攻大陆”的行动及其破产
(三)制定所谓“反攻复国总体战”战略
(四)发起“毋忘在莒”运动
(五)针对“文化大革命”的反共活动
四、蒋经国“革新保台”的“积极偏安”政策
第十三章 海峡两岸在国际上的对立与斗争
一、对外关系上“有你无我”的斗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外国建交的原则
(二)蒋氏父子坚持所谓“汉贼不两立”的立场
(三)围绕联合国席位的斗争
(四)为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等国际组织的合法席位的努力
二、中美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及美国与台湾当局关系的“滑坡”
(一)美国对华政策的初步调整
(二)美国对台关系的降温与台湾当局的强烈反应
(三)《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与台湾问题
(四)台湾当局反对中美关系正常化
(五)美国对台湾当局的“安抚”
三、中美建交及其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影响
(一)中美酝酿建交
(二)美国对台关系进一步趋冷
(三)中美建交与台湾问题
(四)中美建交对台湾当局的打击
(五)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
四、中日建交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影响
(一)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前奏
(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三)日本与台湾当局的“实质外交”
五、海峡两岸国际地位的大转换
第十四章 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立场与反分裂的斗争
一、海峡两岸共同反对台湾“托管”论
(一)台湾“托管”论的由来
(二)海峡两岸共同反对台湾“托管”
二、海峡两岸共同反对和抵制“台湾地位未定”论
(一)“台湾地位未定”论的出台
(二)海峡两岸的抵制与斗争
(三)在“对日和约”问题上的一致斗争
三、海峡两岸共同反对和抵制“外岛停火”论
四、炮战中的“联合战线”
(一)“金马撤军”论的由来及美蒋矛盾冲突
(二)炮战中的“联合战线”
五、蒋氏父子反“台独”的立场和行动
(一)重判“台独”案件
(二)遏制“台独”倾向
(三)策反及分化瓦解“台独”组织
(四)打击海外“台独”势力
(五)蒋经国“政治革新”中的反“台独”精神
六、海峡两岸对中国主权的共同维护
(一)共同维护南沙群岛主权
(二)共同维护钓鱼岛主权

第四卷 缓和·交流
第十五章 海峡两岸关系的松动与缓和
一、祖国大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制定的背景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
(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和现实意义
二、祖国大陆为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所做的努力
(一)停止炮击,缔造两岸和平
(二)落实政策,有错必纠
(三)客观评价国民党,呼吁国共合作
(四)体现人道、亲情与友情
三、台湾当局的有限回应
(一)顽固坚持“三不”政策
(二)提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主张
(三)解除“戒严令”
(四)有限开放大陆探亲
(五)成立“国统会”,通过“国家统一纲领”
(六)终止“动员戡乱时期”
第十六章 两岸交往交流局面的形成
一、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
(一)海峡两岸经贸交流的历史机遇
(二)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局面的形成
(三)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新发展
二、海峡两岸多层次的交往交流
(一)文化交流
(二)体育交流
三、海峡两岸事务性协商谈判的实现
(一)“两航”谈判
(二)金门会谈
(三)“汪辜会谈”
(四)第二次“汪辜会谈”
四、江泽民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
(一)八项主张提出的背景
(二)八项主张的基本思想
(三)台湾当局对八项主张的回应
(四)八项主张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十七章 走向统一的艰难之旅
一、台湾当局僵化的大陆政策
(一)“三不”政策:拒绝祖国统一的“法宝”
(二)漫长的“三通”之路
二、政治性协商谈判阻力重重
(一)祖国大陆为政治性谈判创造条件
(二)台湾当局对两岸政治性谈判的阻挠
三、美国对华继续奉行两面政策
(一)中美《八一七公报》的发表
(二)违反协定对台军售,继续干涉中国内政
(三)提升台美实质关系:遏制中国
第十八章 反分裂、反“台独”斗争
一、“台独”分裂主义在岛内的复活泛滥
(一)为“台独”铺路的“宪政改革”
(二)李登辉对“台独”势力的纵容与扶持
(三)“台独”势力在岛内复活泛滥
二、李登辉走上“台独”分裂主义的不归路
(一)“台独”分裂意识极度膨胀
(二)李登辉访问美国
(三)“两国论”的出笼
三、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
(一)民进党上台
(二)推行“渐进式台独”
(三)“一边一国”论的提出
四、反分裂、反“台独”斗争
(一)揭露批判李登辉分裂主义行径
(二)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三)中国政府发表对台白皮书
(四)批驳“一边一国”论
五、反分裂、反“台独”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正确引导舆论,匡正视听
(二)“独”、统力量此消彼长
(三)积极引导台湾民众正确认识两岸关系
(四)一个中国原则再次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确认
(五)搞“台独”没有好下场
第十九章 世纪之交的海峡两岸关系
一、世纪之交两岸关系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一)祖国大陆的现代化建设成就为祖国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三)正确分析形势,把握两岸关系发展大局
(四)岛内主流民意没有改变,发展两岸关系是大势所趋
二、大力推进两岸关系向前发展
(一)努力推动海峡两岸协商、对话的实现
(二)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发展海峡两岸经贸关系
(三)在海内外实施“反独促统”战略
(四)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

第五卷 和平·发展
第二十章 推进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一、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新举措
(一)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
(二)《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
(三)敦促美国表态反对“台独”
二、台湾泛蓝三党应邀访大陆
(一)连战率中国国民党代表团访问大陆
(二)宋楚瑜率亲民党代表团访问大陆
(三)郁慕明率新党大陆访问团访问大陆
(四)泛蓝三党访大陆的深远意义
三、反对和遏制“法理台独”
(一)“法理台独”越演越烈
(二)“法理台独”必遭失败
四、努力推进两岸关系新发展
(一)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召开
(二)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新发展
五、台湾政局的重大积极变化
(一)岛内政治势力的此消彼长
(二)国民党重新上台,有利于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第二十一章 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一、从“融冰”到“春暖花开”
(一)萧万长率先登陆,博鳌论坛“胡萧会”
(二)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访大陆,第四次“胡连会”
(三)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团访大陆,历史性的“胡吴会”
(四)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二、两岸恢复协商机制,直接“三通”基本实现
(一)海协与海基会的北京复谈
(二)第二、三次“陈江会”,全面直接“三通”基本实现
三、拓展和深化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共克全球金融危机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两岸经济的影响
(二)将大陆台资企业纳入大陆扩大内需的政策范围
(三)对中小台资企业实施帮扶政策
(四)扩大和深化两岸旅游合作
(五)扩大对台产品的政策性采购
(六)两岸经济逐渐复苏
四、两岸党际交流和高层会见机制的创新
(一)“国共论坛”机制继续发挥作用
(二)国共两党领导人峰会机制
(三)国际会议场合的会见机制
五、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进程
(一)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是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提出与共识
(三)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协商
(四)第五次“陈江会”,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
(五)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必将大大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
结束语:从“和平发展”迈向“和平统一”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