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555039
  • 作      者:
    韩庆祥,陈远章著
  • 出 版 社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共中央党校科研精品文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党校版)》主要内容包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路径、现实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历史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意义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共中央党校科研精品文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党校版)》:
  2.问题意识不强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三化”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离开“问题”的理论,注定缺乏观照现实的力量,最终只会窒息理论自身的生命力。但现实性与学术性的二元对立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政治淡出,学术凸显”则成为学界心照不宣的流行话语,所谓的“纯学术研究”成为学术界主导的研究范式,以致过分重视纯学理的研究,忽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在这种论调下,理论的目光对现实视而不见,学术的能量对现实无能为力,思想的话语对现实沉默寡言,甚至于沉默不语。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为了迎合“凸显学术”的潮流,走向了片面学术化的道路,有意无意地躲避大众目光,局限于狭窄的学科领域,沉溺于小格局、经院式的文本解读,以概念消解问题,以文本抗拒时代,以逻辑替代经验,以经典代替流变,在纯粹精神领域里自娱自乐,仅仅把马克思主义研究看做是一种纯学术活动,不关心现实,认为研究现实就不是学术,现实问题之类不过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形而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为了一种无关乎政治也无关乎现实的智力游戏。这种“学术性诉求”所导致的结果无非是马克思主义要么在“纯洁中堕落”,要么在“纯粹中萎靡”,要么在“纯正中迷失”。尽管也发现了一些现实问题,但往往只是局限于宏大的领域,而对于微观领域的问题,则很少纳入到马克思主义的视野,做出充分的理论回答。可以说,问题意识不强是导致马克思主义远离大众的根本原因,也是导致大众远离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现实世界的问题错综复杂,许多问题相互纠结、连锁反应。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弄清问题性质、找到症结所在。特别要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结合起来,同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变化的世界形势结合起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加以总结,把理论发展研究同实践创新研究结合起来,把理论成果研究同成果应用研究结合起来,切实从解决中国问题的角度展开研究,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视野不够开阔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包含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将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以中国民族风格、中国话语的形式提升为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中国向度”,而且也包含着不断探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普遍性价值的“世界向度”。也就是说,“中国向度”和“世界向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基本视角,也是“中国化”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但长期以来,学术界有意或无意地偏重于“中国向度.”的研究,忽视和轻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向度”,缺乏开放性视野下的“双向互动”研究。如果仅仅停留在“中国向度”,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广度、深度以及创新程度,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逐渐演变成一种自身的逻辑演绎。因为从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西方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已经打上了鲜明的世界性烙印,马克思主义“三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世界文化中国化或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过程。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文化的,差不多都能找到全球化的因素。如果片面地强调“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缺乏世界范围内的学术交流、思想碰撞和理论对话,无疑禁锢了研究的视角,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渐脱离了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世界历史”背景,容易使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经验”仅具有有限的中国价值和中国意义,沦为“孤芳自赏”,难以阐发其世界意义。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意义
一 马克思主义“三化”关乎马克思主义的生命
二 马克思主义“三化”关乎中国共产党的前途
三 马克思主义“三化”关乎社会主义中国的命运

第二章 国内外学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的梳理总结
一 国内学界的马克思主义“三化”研究
二 国外学界的马克思主义“三化”研究
三 马克思主义“三化”研究:亟待挖掘的富矿

第三章 理论思辨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一 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理论基础
二 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精神实质
三 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科学内涵
四 马克思主义“三化”的辩证关系
五 马克思主义“三化”中的疑难理论问题

第四章 历史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一 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历史脉络
二 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历史经验
三 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历史启示

第五章 现实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一 马克思主义“三化”存在的优势
二 马克思主义“三化”存在的劣势
三 马克思主义“三化”面临的机遇
四 马克思主义“三化”面临的挑战

第六章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路径
一 坚持“三化”互动共进,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二 促进“马中外”三者交融,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感召力
三 推进“三形态”有机统一,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四 打造“三元素”的文化产品,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凝聚力
五 构建全方位的“三化”推进机制,彰显马克思主义的辐射力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