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先行》:
二是城乡产业一体化布局基本形成。按照集聚集约、合理布局的思路和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加快建设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在加快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建设优质粮油、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农业四个百万亩产业基地。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有序推进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全市82%的农村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61%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引导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农民以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置换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社会保障和城镇住房,全市有30万农户、近100万农民,通过“三置换”取得城镇户籍,实现进城入户。
三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发展。近几年来,全市投入近200亿元推进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城乡互联互通,所有乡镇都能在15分钟内上高速公路,区域集中供水率超过95%,农村自来水全覆盖。
四是城乡就业和社保体系加快接轨。全市形成了城乡统筹的就业机制,88%的农村劳动力实现稳定的非农就业,有的市、区已实行城乡社会保障接轨,65.1%的农村劳动力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实行“新苏州人计划”,只要符合条件,外来务工人员参加社保与本地职工同等待遇,不搞两个标准。
五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国际化“三化”与“三农”互动并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九年两位数增长,2011年达到17226元,根据苏州市的统计分析,其中财产性收入占37.6%。着力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以建立和完善新型合作组织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以产权制度改革再造集体经济,形成农民持续增收和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目前,全市农村三大合作组织2935家,参加的农户占95.6%,90%以上的农户持有股份,2010年底集体总资产超千亿,2013年达到1350亿,村均集体年收益650万元,基本实现“户户有资本,村村有物业,家家成股东,年年有分红”。城乡居民收入比1.9:1,是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
2010年,省委、省政府总结了苏州试点工作的经验,在全省进行推广,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
江苏实现“两个率先”,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在向“第二个率先”迈进的历史进程中,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十分关键的问题。没有城乡一体化,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既是改革的突破口,又是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着力点。农村的改革发展,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关键问题,集中力量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改革,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