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知道以后十分高兴,特赐名“宏济河”。宏济河的筑成使里运河的关键难题得到解决。自此里运河中北段的河堤完成。万历二十八年(1600),总督河漕尚书刘东星令扬州府知府杨洵督夫“于高邮之南开挑邵伯月河,北起露筋,南止三沟闸(今昭关闸附近),长十八里,阔十余丈。又于高邮之北挑界首镇月河,长一千八百八十九丈七尺,各建南北石闸二座。邵伯月河又建减水石闸一座,以壁河险”。自是扬州至淮安的断续堤岸得以相接,月河通连,里运河全线形成。虽然此后因洪水冲击,历代屡有修筑,堤址与运道常有变动,但出入不大。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扬州南门二里桥运河一带因水流下泄迅急,水势直泻无蓄,漕舟、盐船过此常遭浅阻。巡盐御史杨光训根据前人河流顺直,水易下泄,上游河水容易浅涸,河道弯曲,亦即“三湾抵一坝”则可以迟滞水流的道理,拟开新河。经请示批准,由扬州知府郭光自南门二里桥河口起,往两开新河,再折而南,复转弯向东,从姚家沟接旧运河,形成曲折的“三湾”。是年四月兴工,八月告竣。运舟至此果然不再浅阻。此河后名宝带新河,民间俗称“扬州三湾”,又因此地在万历十年,少林寺僧镇存曾于此募建宝塔一座,名文峰塔,因又称三湾为“宝塔湾”。
扬州地区里运河的形成,历尽艰辛,这在京杭大运河史上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和影响。经过明代二百多年的努力,里运河连续分段砌筑重堤,终于使河湖共用的西堤连成一线,从此运河真正与沿河湖泊分离而成为人工河渠,至此,漕船和商舶不再绕行湖道港汊,行船便捷,无漂没撞沉之虞,漕运量得到提高。里下河地区的农田赖有双重堤防护卫,少溃决之患,得灌溉之便,治河的苛捐杂税和劳役有所减轻,农业得到较好的发展。往来客旅的增加和水患的减少为宝应、高邮、汜水、界首、邵伯等城镇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不仅卓有成效地改善了淮扬运河的通航条件,而且为今日里运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承前启后,意义重大,柏丛桂功不可没。
……
展开